今天吃饭时和朋友闲聊,突然发现一个现象——我们总是会吐槽“玛丽苏式小说”“霸总文学”,但是又一边看得不亦乐乎,深陷其中。
事实上,这一情况是很常见的,并且也持续了挺长一段时间。甚至,有人直接下结论道:“言情小说”将永远地拥有市场。
我们打开各种阅读平台,高居榜首的那几本言情小说,它们的情节相似又落俗,一些套路熟悉又老土。然而,却依旧有许多书迷乐此不疲地“品味着”,并且愿意买回纸质书珍藏起来。
这些“言情小说”的背后还有一整条经济链条,它们会变成影视剧、广播剧、恋爱游戏…它们一直都永远支持者与观众。
当它们由于市场权力的话语体系而发生扭曲,被改编得“面目全非”时,有一部分人会狠狠吐槽,而依旧有一部分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我想起了,家里的妹妹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最近热播的《以爱为营》,而我却一脸不解。这不正如当初的我全神贯注地看着那年红极一时的《一起来看流星雨》,而父母却认为我在看“癫剧”…
也有人很喜欢玩一些言情小说的衍生游戏,自己成为小说的角色,在其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体验着起起伏伏的“人生”…
当然,我并不是要批驳什么。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未来会不会成为地铁上那个拿着手机,看着“霸总小说”,露出“痴汉笑”的阿姨…
但我只是从这个现象中深刻感受到了一点——“小说的虚构性面对的问题是处理人的欲望”(张怡微)。
我们的现实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完满,我们许多的人生故事最后或许没能有个结尾,成了一段无头无尾的故事。
于是,小说代替我们去完成那些想要完成却未完成的、想要体验却没能体验的。它服役于我们“改变世界”“征服世界”的欲望本身。所以说,有人曾说过“文学,只是失败者的一场游戏”。
为什么说“言情小说将会一直拥有市场”这一论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传统以来就执着于“大团圆结局”?从才子佳人传奇到如今的“玛丽苏”。
因为小说是具备“修葺”功能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虚拟地改写那些“无法挽回”的结局…
我们的现实已经那么“现实”了,为什么我不能在小说体验一把“玛丽苏”呢?哪怕那只是“南柯一梦”“黄粱一梦”。只需要那么一些时刻,“我”已在小说中“风生水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