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散文
漏斗效应vs测试效应

漏斗效应vs测试效应

作者: 王律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16:22 被阅读0次

可怕的现实

核聚老师在考霸23天的课程中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现实:漏斗效应。

我们想学到的100%,看到的却有80%,看清楚的有60%,而最终能记住的40%,看懂的只有20%,最终落实到会用会做题上竟然0%。

胡说,怎么可能!学了一天到知识到最后能留下来的基本上是0?

虽然非常不愿意承认,但是这个是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像往上宽下窄的漏斗里倒大米,无论之前倒进去多少,到最后都会一点点漏光,只是时间的问题。

遏制方法

核聚老师说:遏制漏斗效应的方法就是测试效应。

这个答案比这个现实更加可怕。

考试从小到大对我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一旦牵涉到考试,大脑中的印象都是卷面上的红❌❌,班级的排名,自己的无力无助,父母失望的眼神。就算是后面工作了没有像上学的时候那么多考试了,还常常会做梦梦到参加考试没找到考场,到了考场卷子上面一道题都不会做,一张张空白的卷子扑头盖脸地飞过来,最终流着泪从梦里惊醒。

但核聚老师却平静地分享了测试效应的奇妙所在。

测试本身是增加大脑记忆知识强度,检验知识漏洞最佳的方法,它原本是客观中性的。但是在应试的学习系统中,测试背后却被挂上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排名,评价,优胜劣汰……每一个附加物都在测试上增加了一个锋利的爪子,使得“测试”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

其实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测试。

做饭是对我们烹饪技巧的测试;

工作是对职业技能的测试;

教养孩子是对父母资格的测试……

再举一个实例吧:樊登在解读《认知天性》这本书的时候讲到,他从小学习都不是像班里特别“努力”的学生一样,在书上红的黄的蓝的一通标注,他每次都是学完了或者要考试了再把知识点全部背默一遍,最终考试成绩还很好。包括现在解书也是如此,读完一本书就放下,到解读之前,拿一张大白纸开始画思维导图。

无论是樊登小时候考前的背默知识点,还是解读之前的画脑图,这个过程其实都是测试,检查自己的知识宫殿的构建情况。

对自己太温柔

听过了很多的学习方法,成功案例,为什么还是学不明白?

主要是因为对自己太温柔,常常给自己放水……

核聚老师课程的核心理念去年12月份我就明白了,但是熬到翻了年了,在践行上却依旧是浅尝辄止,就是因为对自己太温柔。

· 学完课程了,原本要求自己努力回忆课程内容,背默知识点到思维导图上的。但是发现好难就变成了对着书做导图。虽然结果呈现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记忆强度,自己的知识漏洞,却有很大的差距。

· 学完一节新课程,原本要求自己把这个专题的真题完成消化明白。消化一两道题发现好费时间啊,就简单看看答案解析,这道题就放过去了,然后急慌慌地赶着学下一个专题了。

· 要开始学习新的专题了,原本要求自己先返回去复习之前学过的,确定知识没有丢再学新专题的。但是别人一天能看三四个专题,我还在原地踏步,算了还是不复习了,先学新的专题吧,后面有时间了/进行第二轮的时候再查漏补缺吧。

就这样,漏斗的口越开越大,给学习一直放水,对自己要求标准越来越低,看似每天都在学习,但是真正学到的东西留存下来,能扎扎实实应用到做题上的,没有几个。

说不清学到了什么(而非学了什么)=慢性自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听过了太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给自己讲了太多道理了,具体该如何落实到实践上呢?

为了更好地践行为自己编制了一个编程(预计9-11H):

第一步:复习进步本的内容(预计早上1-2H)。把题目和解析知识点分别抄到正反两面上,用活页本装订。每次学习前先回顾之前学到的东西,平常可以拆开带在身上,用闪记卡的模式来检测自己是否能看到题目联想到知识点和脉络。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预计上午3-4H)。用20-30分钟预习课程;2个小时听课,听课过程中结束一个部分就把知识要点提炼出来;1个小时把知识点背默知识点到思维导图中。

第三步:做题测试(预计下午4-5H)。完成每个专题的真题测验,认真消化错题,整理到进步本中。

第四步:回顾一天学习内容(预计晚上1-2H)。回顾之前知识点和今天进步点,闪记回忆。

这样学习的确扎实,需要的时间很多。对于我来说,时间是最紧要的,碎片化时间也要想办法充分利用起来。

直到今天才算是说服自己完全信任核聚老师的理念,想象得很美好,执行上这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改变神经思维的过程,我要“学会做成一件事,改写人生!”

相关文章

  • 漏斗效应vs测试效应

    可怕的现实 核聚老师在考霸23天的课程中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现实:漏斗效应。 我们想学到的100%,看到的却有80%,...

  • 社会现状

    漏斗效应

  • 【日更DAY5】家庭教育中的漏斗效应

    今天说说家庭教育中的漏斗效应。什么是漏斗效应呢? 这个效应常常是用在管理学中,指的是: 脑子中有个想法需要做,如果...

  • 霍尔效应测试仪 ezHEMS

    霍尔效应测试仪 ezHEMS 上海伯东英国 NanoMagnetics 仪器 ezHEMS霍尔效应测试仪为 Van...

  • 漏斗模型与乘数效应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也常提到:“我一次...

  • 热电偶与半导体制冷

    本文关注热电效应与应用,即测试用用到的热电偶与半导体制冷。 热电效应 热电效应包括三个效应,内容是热能量与电能量的...

  • (5)

    1. 嫉妒 vs 共情 2. 遍历性 vs 吸收壁 3. 乌龟站在乌龟上 vs 林迪效应 4. 自由 vs 同行...

  • 2017-09-20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魔鬼效应 投射效应 首因效应 刻板效应

  • 十大心理效应

    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

  • 40 个必知心理效应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阿伦森效应 安泰效应 暗示效应 安慰剂效应 巴纳姆效应 7.巴霖效应 8.半途效应 贝尔纳效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漏斗效应vs测试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vp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