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普遍作息和饮食不规律,久而久之,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状态。
身体亚健康一般表现为:容易疲劳,身体局部或肌肉酸痛,精神不振,记忆力差,抵抗力和免疫力低,睡眠质量差,内分泌失调,局部肥胖或者通体肥胖,畏寒怕冷等。
所谓养生,主要就是针对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进行调理,疏通经络,活气补血。
中医把人体五脏六腑分为十二条经脉运行。十二经脉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疏通此经脉,向内可调节脏腑,向外可「濡筋骨,利关节」。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
凡属内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互为表里,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互相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治「肺」方面病症

从胸走手,起于中焦胃部,经过胸部「中府穴」,止于大拇指甲角的「少商穴」,行于上肢内侧前缘。
肺朝百脉,主呼吸,肺经有先天之精,对血液生成有促进作用,肺在脏之上,肺气伤而百病峰起。
肺经助心行血,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容易感冒的人多拍肺经。
此经不通的症状:咳嗽、气喘、伤风感冒、流鼻涕、皮肤干皱、胸部胀痛、肩部酸痛。
微辣入肺,辛辣伤肺,白色食物养肺。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津」方面的病症

从手走头,起于手食指指甲旁的商阳穴,止于鼻旁的迎香穴,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及面部。
大肠是传导之官,与肺相表里。人要无病,肠要干净,大肠经负责排泄身体大部分废物,确保身体内环境干净。
大肠经不通,会出现津液失调而导致的病症:牙痛、口干、咽喉肿痛、眼睛昏黄、肩膀痛、肠鸣便秘、头痛、指痛、体热口干等。
三、足阳明胃经,主治「血」方面的病症

从头走足,起于眼眶下面的承泣穴,止于足次指外侧甲角旁的厉兑穴,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脉旁4寸,在腹部行于脐旁2寸,下肢行外侧前沿,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甲角旁的厉兑穴。
胃,主消化、受纳、降浊、储存、运化食物,求生必须通胃经。
胃经不通,会出现「血」方面的病症:颜面暗黑,屡屡哈欠,容易发烧,出汗,下肢关节痛,胃痛,胃胀,胃酸过多,唇干裂,便秘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治「脾」方面的病症

从足走胸,起于足大趾内侧甲角旁的隐白穴,行于腿部内侧前边,止于腋下6寸大包穴。
脾主肌肉,其功能在于运化食物营养和协助肾运化人体水湿。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具有益气补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肌肉的作用。
脾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与胃相表里,脾的吸收转化功能不利,会导致「气血两亏」,胃也会出现食欲不振。
脾经不通时,会出现:气虚,肌肉松软,四肢无力,怕冷,消化不良,心胸烦闷,腹泻等。
脾脏,其华于唇,开窍于口,黄色食物健脾,微甜入脾。
经常咳嗽,感冒,牙痛,咽喉发炎,肩部酸痛的人,多拍打肺经和大肠经;胃不好,经常便秘,肌肉酸痛,乏力,胸口烦闷的人,多拍打胃经和脾经。
此篇分享到此,下篇分享心经和肾经,敬请期待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