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会积累下来,成为记忆的一部分。稍加回忆,就能从中回忆起那些点点滴滴所带来的感觉,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心境,引发的感情不一样,也就让人对于那些经历有了另外的思考角度,打破那些曾经的固执,苦的变成了甜,喜的变成了忧,千变万化,没有踪迹可以寻找。心理上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因果,琢磨起来并不像是1+1=2那么的准确,所以很多时候他就是另外的一个层面,独立于思考而单独影响着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在路途上看到的也不同,在未来回忆起获得的东西也并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他们每个人的特别之处,这种特别让每个人看起来也就不那么的平凡而显示出一种可爱。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拿一个集体的特殊行为作为一个集体的特定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看起来不那么特别,就像是统一的特列一样。两个关系密切的人,他们总是越来越出现相似的思维方式,他们互相沟通,相互了解之后,由于相互关心着对方从而彼此之间施加了影响,让他们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自己,这种影响让他们学会了对方,最后让对方的行为存在一种类似的行为习惯。我们不是单独的存在的,是社会性的,所以这种存在实际上让文化成为了一种对每个人的想法进行影响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发展出来的就是,在特定文化氛围下,一群人都趋向于一种文化认同的个人认同范围之内,齐心协力。沟通和表达是唯一的桥梁,让人们建立起这样的一种关系,如果不能相互建立起一种影响的机制,那么特列独行的人,并不能形成文化上的高度认同,也无法实现文化上的传承。文化是一种集体的思想基因,他们在不断的进化之中慢慢的融入到固定的思维之中。
意义就在于这种相互影响之间形成的语言共通,从而让文字有了意义,社会性才有了体现。要建立起一座桥梁,联系起周围四周的同伴,从而让每个人相互学习,从而形成一种好的,积极向上的群体心态。而建立桥梁的关键,就在于突破一些阻碍,建立起一种可以被接受的相互体系。
如果大多时候都是相互缺乏信任的,那么就要想法从新建立起这样的一种相互信任。如果是停留在表面的,那么就要进到根本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真正的去切入到问题,而只停留在表面,只求看起来上的和睦,那么如何克服环境的变化对于这样一种微弱的关系的打击也?
要达到这样的根本,应该是复杂的,就如冰山模型一样,要见到一个人行为下的冰山是困难的,水面上展现出来的那个人,只是他冰山的山尖尖,水下面才是真正的她。以往来看,我们并不能像大话西游里面的紫霞仙子一样进入一个人的内心跟他沟通。让她自己说出来吧,只有这样,让她自己知道自己吧,也只有这样才是要达到的目的,不然没有人能够洞察一个人的想法。而在这之前,就好好的沟通吧,去探索她的心理路径,去关心理解她的想法。当然,我们都讨厌形式主义,也同样讨厌消费主义。
所谓消费主义,指的是把一切事物都当成一种体验来进行消费,比如一种感情上的示好。对方的一个行为,都成为了一种商品而被消费,如果没有这种消费品存在,那么看起来这样的一个心路过程就毫无意义。这实际上就是在本末倒置,是商品经济社会下人习得的一种奇怪习惯,认为就连建立沟通桥梁的过程,也是一种可以被消费的过程,如果不提供商品(行为或者真实物品),无法从中消费到愉悦,那么这就是错误的建立过程。但真正的过程,是一种建立沟通桥梁的过程。人们应该痛恨这种消费主义给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基本沟通变成了一种奢侈品,没有消费到就没有沟通,这是错误的。沟通的本质是传达思想感情和情绪,一种社会习惯。
所以当他们怀着一种目的向明询问的时候,就引起了他的不自觉的反感,那种并没有被展示出来的潜意识,控制着他对他们进行了反抗,最后这种防御机制让她彻底放弃了自我,陷入到了一种混乱的行为之中。最终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触发了他的心理上的防火墙,从而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的做法过于激进,目标过于袒露,而无法绕开那种机制,所以就失败了。
要让自己接受,然后他才能打开心门。换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他认为这是安全的,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连接。
单独提出来说,我是以一种程序编码的角度来看明最近的那些行为的,就像是一种约定的好的,预先被注入的一段程序规则,让他总是陷入到那种癫狂状态。就像是某个断言判断被命中一样,执行了接下来的逻辑,而如果其他试图直接获取后面的信息,哪就会触发这个机制。要做的就是要跳开这样的逻辑,找到这段程序的漏洞,从而让断言失效,信息才能安全的暴露出来。
大师是一个行为较高的人,他看穿了明身上存在的一种因果,因缘相会,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要做的便是改变这个因果,苦行的目的,一来是让明有一个更强大的内心,二来是让这层防御机制瓦解掉,从新生成一个因果,从新以新的角度切入到他们要达到的话题目的。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存在于一个巨大因果关系之间,所有的关系都不断的从上一个因开始,最终归集到一个根本,万事万物的起源,也就是“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