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翻过《乡土中国》,囫囵吞枣,未达甚解。最近些许事情,似乎印证了书中一些观点,为求明了,再读费老心血。经典之作,需精读,无奈生性愚钝且时间零散,只好多日抓散碎时间啃噬一章,为不负所耗时日,觉得留些感想文字。
费老在《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有这儿一段话:“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更敢于向未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这个头。”在小沛看来,传授知识的人可以称为“匠”,和其他匠人一样,做知识传承者,可称为教书匠。能称为教师的,是教书匠的进化版本,悟道、传道、解惑。这才能应了韩愈在《师说》里那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沛在寿险公司时,也经常被人称作“老师”,当时虽然觉得受之有愧,但也很享受这个称呼,毕竟觉得自己读过书,能够教他们一些书本上的东西。现在想来,书本上的东西,谓之“知识”,死的,不会跑也不会消失。传授知识无非是把死的东西讲给人听,这样被称作“老师”,按照韩愈和费先生的标准,的确受之有愧。
如此为匠,尚存心虚。
如此为师,必定误人子弟。
小沛觉得,错误的认知定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于学习认识偏差造成的。小沛曾经把学习当成了学,仅仅是学知识,而忽略了后面的“习”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读书听课无数,却觉得收获寥寥无几。“习”字基本意向里有一条是这么写的:“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也就是说,学到知识,要反复使用才能称之为学有所成。
所以说,仅学或者传授知识,而不管是否有机会实操实练,正是目前盛行“读书无用”的症结所在。当“知识”越来越不值钱的今天,我最需要的学习的,应该不是某种具体的技能和方法,而是经过引导能够寻觅事务的本质能力。这样,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大咖牛人分享“上课千万不要学学知识”真正的用意了。
如此看来,立志为师,不至于误人子弟,务必审视自身,不断求索学和习中不断锤炼,悟道、传道、解惑,才是开启为师之道的开始。
自此,“教师”本应是个有分量的称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