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
读《乡土中国》重刊序言有感

读《乡土中国》重刊序言有感

作者: 酸小沛 | 来源:发表于2016-11-26 10:55 被阅读265次

很早之前翻过《乡土中国》,囫囵吞枣,未达甚解。最近些许事情,似乎印证了书中一些观点,为求明了,再读费老心血。经典之作,需精读,无奈生性愚钝且时间零散,只好多日抓散碎时间啃噬一章,为不负所耗时日,觉得留些感想文字。

费老在《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有这儿一段话:“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更敢于向未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这个头。”在小沛看来,传授知识的人可以称为“匠”,和其他匠人一样,做知识传承者,可称为教书匠。能称为教师的,是教书匠的进化版本,悟道、传道、解惑。这才能应了韩愈在《师说》里那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沛在寿险公司时,也经常被人称作“老师”,当时虽然觉得受之有愧,但也很享受这个称呼,毕竟觉得自己读过书,能够教他们一些书本上的东西。现在想来,书本上的东西,谓之“知识”,死的,不会跑也不会消失。传授知识无非是把死的东西讲给人听,这样被称作“老师”,按照韩愈和费先生的标准,的确受之有愧。

如此为匠,尚存心虚。

如此为师,必定误人子弟。

小沛觉得,错误的认知定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于学习认识偏差造成的。小沛曾经把学习当成了学,仅仅是学知识,而忽略了后面的“习”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读书听课无数,却觉得收获寥寥无几。“习”字基本意向里有一条是这么写的:“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也就是说,学到知识,要反复使用才能称之为学有所成。

所以说,仅学或者传授知识,而不管是否有机会实操实练,正是目前盛行“读书无用”的症结所在。当“知识”越来越不值钱的今天,我最需要的学习的,应该不是某种具体的技能和方法,而是经过引导能够寻觅事务的本质能力。这样,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大咖牛人分享“上课千万不要学学知识”真正的用意了。

如此看来,立志为师,不至于误人子弟,务必审视自身,不断求索学和习中不断锤炼,悟道、传道、解惑,才是开启为师之道的开始。

自此,“教师”本应是个有分量的称谓。

相关文章

  • 读《乡土中国》重刊序言有感

    很早之前翻过《乡土中国》,囫囵吞枣,未达甚解。最近些许事情,似乎印证了书中一些观点,为求明了,再读费老心血。经典之...

  • 乡土中国 · 费孝通 | 笔记

    重刊序言 《乡土中国》初版于 1947 年,作者费孝通在 1984 年为三联书店重刊作序。14 篇文章源于他抛开课...

  • 《乡土中国》第一章

    作者在《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提到,《乡土中国》的成因是“朋友的催稿”,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压力才有动力...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一、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

  • 回归乡土社会

    回归乡土社会——读《乡土社会》有感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社会学著作,浓缩了中国...

  • 最浓人情味,最淡爱与自由

    ——读《乡土中国》有感 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也许更好的诠释了乡土生活吧。因为农耕文明...

  • 斌宝的: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新高一 **斌 最近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和以前读过的书都有些不同,比起以前读的书...

  • 乡土本色,中国情怀

    ——读《乡土中国》有感 最深奥的道理,往往只需要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

  • 读《乡土中国》 有感

    文/吴蔚 进入大学一学期以来,学院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不少书籍,许是因为自己生长在乡下,便对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

  • 读《乡土中国》有感

    阅读完一本书后有感而发而形成读后感,而《乡土中国》应该是迄今为止感触最多的一本了。大概是因为它的通俗,它的土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乡土中国》重刊序言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zw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