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宝的: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者: 简洁的书写 | 来源:发表于2022-08-11 23:37 被阅读0次

读《乡土中国》有感

    新高一   **斌

最近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和以前读过的书都有些不同,比起以前读的书、小说都要更加的高深,提及的学问也更加晦涩难懂了。

其中有些章节我印象中比较深刻,就比如说乡土本色。作为全书的首个章节,作者首先讲述了有关乡土的知识与见解,让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乡土中国。其中讲到中国人种地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就算到了西伯利亚,也要尝试着看能不能种地,“从土地长出来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从这句话中,我忽然想起曾经我们老师和我们说过的一个名词:想当然。

其实,想当然就是一种刻板印象,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受拘束于刻板印象,要尝试着寻找新的方法。关于想当然,我们老师举了一个他自己的例子。当他还在学生时代时,他认为数学是非常简单。每一种题目只需要掌握一种方法,就可以吃遍天下,但是有一次。老师出的卷子。题目非常的抽象。使用先前的方法根本得不出来答案。从那以后他就知道了:不能只拘泥在一个地方,要经常尝试新的方式,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本介绍中国基层--农村的一本书。距离现在已近8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但以先生独到的见解去看当时的农村,还是有新鲜感的。

文字下乡中,先生首先为大多数人认为农村人存在的“土”和“愚”进行了反驳。“土”不应该是贬义词,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气是难免的。“愚”也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

乡下人见车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成里人认为他“愚”,城里人对于农耕知识不懂装懂,乡下人也可以认为他“愚”,文字难以传入乡下是环境所致,农村圈子小,是熟悉的人之间的交流。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句话就可以将想表达的表达的清清楚楚,文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城市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组成的圈,不能用乡土社会的习俗应付。于是,“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费孝通先生写一本乡土中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中国的社会性现象,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中国的乡土。

时代在发展,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正一步步走向现代,但读懂了乡土社会,才能读懂我们共同的过去,真正认识了我们共同的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我们共同的未来。

相关文章

  • 斌宝的: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新高一 **斌 最近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和以前读过的书都有些不同,比起以前读的书...

  • 回归乡土社会

    回归乡土社会——读《乡土社会》有感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社会学著作,浓缩了中国...

  • 最浓人情味,最淡爱与自由

    ——读《乡土中国》有感 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也许更好的诠释了乡土生活吧。因为农耕文明...

  • 乡土本色,中国情怀

    ——读《乡土中国》有感 最深奥的道理,往往只需要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

  • 读《乡土中国》 有感

    文/吴蔚 进入大学一学期以来,学院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不少书籍,许是因为自己生长在乡下,便对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

  • 读《乡土中国》有感

    阅读完一本书后有感而发而形成读后感,而《乡土中国》应该是迄今为止感触最多的一本了。大概是因为它的通俗,它的土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初读《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只对先生所提观点一百个不赞同。先生在两篇文章中分别从“时间阻隔”和“空间阻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梦回千年唐宋,凤池歌舞升平,烟波如画,悠悠古城,繁华醉今朝;拂袖金戈铁马,桥岸清水幽扬,春水汤汤,柳絮翻飞,流...

  • 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学生,从进校到现在几乎每个老师都推荐过这本书,费老作为社会学的先驱者,对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

  • 读《乡土中国》有感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乡土中国》这本书,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学和乡土文化概论相关方面的书,感触颇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斌宝的:读《乡土中国》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xx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