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博上刘同说现在他的文章常被用作阅读理解。当他去看那些题目试图解答时,却说,有些时候那些题目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解答,具体该怎么说!
或许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所见所闻不一样,眼界,价值观,自然也就都不一样!
爱情公寓里的展博,金世佳的扮演者生活中也是一个爱写作记录的人,有次他发博,是自己的一篇文章被引用学生的阅读理解,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大家可以自由发挥,因为这个问题原作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也不知道!
我当时看了后,就想了好久,那自己以前做阅读时,那些标准答案都是哪里来的?又都是如何判定标准的?
2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是各执一词,有些人说,以前最不喜欢的就是做阅读理解题了,而且也很讨厌标准答案,因为他总是和标准答案想的不一样。
他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是想表达这些吗?或许他想表达什么并不重要,而是读者看完之后形成的自己的思想才更重要,不是吗?
而也有人会说:他觉得以前最无聊至极的就是语文的阅读理解了,本来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非要弄个Abcd的标准?弄一大堆似是而非,晦涩难懂的文字让人琢磨去想半天?
有时候想想也是,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真的就是绝对的吗?如果大家都想的一样,谁都能想到这些,那还有什么意思呢?而大抵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抹杀的吧。
后来我常常在想,从古至今,到底那些人的文章和篇幅是为了说明什么,表达什么,他写的时候难道还要把问题出好吗?或许连他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以后会被别人拿来作分析,还出了所谓的标准!
那些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真的标准吗?3
说到这儿就想到以前在微博上看到有篇很火的文章,叫“可怕的中国教育: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煮酒君把这个现象分析的简直赞不绝口!
例子是这样的:他在帮他侄子查阅历史答案时发现同样的问题,但在美国世界史上却是另一种问法,在中国会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而美国却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如果神父跟修女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弗罗伦斯的文艺复兴……
看的我真是不由得一边赞叹又有点一边开始气愤。
赞的是国外的教育方式,他们的问题一出来明显就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见解都不同,所以都要自己开动脑筋去想;愤的是,中国只会灌输硬知识,让你背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和东西,还封建了你的思想和自由发挥的能力!
所以何为标准呢,标准又从何而来呢!
4
记得以前做题时 最喜欢的就是做那种答案上一个“略”字过去的开放式大题了!可以畅其所说,谈其所谈!因为觉得阅读理解之所以叫阅读理解,不应该是我们自己阅读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吗!
只要作者不点明一切就都是我们自己想的,只要你不是黑白不分,乱说一通,你就是标准!因为就是把原作者找来做题估计也做不出来所谓的标准答案。
记得韩寒不也说过这句话吗:"那是你们想的"。
而《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弗兰克也说过: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他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所以何为标准呢,明明是主观题就不要搞个客观的答案来拘定,发挥大家所想,集思广益,不是更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