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五、扬威湖湘建飞虎
淳熙二年,因江西、湖南一带发生茶商暴动,朝廷派兵征讨屡屡失败,辛弃疾临危受命。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承担剿灭茶商军、安定一方的重任,他的军事天才终于有了显现的机会。
辛弃疾自己招募了一支军队,针对茶商军此前的“游击战”,他采取守住要道,久久围困,稳步逼近,步步为营的策略。使此前游刃有余的茶商军很快陷入困境,只好弃戈投降。辛弃疾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他也因功得以升迁。 但平定内乱的战争,毕竟不是打击金军那样的酣畅痛快。南方北土相距数千里,他无法领军北上,收复故乡。只能在忧愤中流下两行热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一作:愁予)
此时正值投降派掌权,南宋朝廷再度沉郁消极,北伐无望。
纯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三月,风依然寒凉。在古道边的长亭外,即将到湖南上任的辛弃疾与同僚告别。他一杯一杯饮着这离别的苦酒,想着这些年任上频繁调换,辗转奔波,无数建树。却鬓已霜白,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时他已42岁。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岁月无情逝去,他还能经受几次风雨的折磨?壮志未酬、抱负难托!难道只能坐等岁月消磨,化为尘土?孤苦压抑的心,无论去往哪里,目之所及,皆是悲苦断肠之地。
此时辛弃疾任职的湖南属古楚地,民风剽悍,狂放不羁,因官吏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辛弃疾此时的职务是转运副使,负责财政赋税,他冷眼旁观着一次次农民起义被镇压,那起义的原因都让他痛心疾首。他深深体会到官吏贪腐暴虐下底层民众的深深悲哀。
他慨然给宋孝宗上书——《论盗贼札子》,大胆直述民众暴乱的原因就是“官逼民反”。宋孝宗震惊之余,也大为感动,予以嘉奖勉励,并任命他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让他放手整治湖南,并赋予他随机处理问题的权利。
他这次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时弊的上书,虽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却忽略了复杂的官场关系,为更多人忌恨,一场巨大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着。
浑然不觉的辛弃疾,在湖南属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整顿吏治,斩杀和处理了一大批民怨极深的官吏,肃清了不正之风;他减免无关收费和摊派,保护百姓利益,清除了叛乱的源头;同时,针对湖南地区地主豪强拥有众多私人武装的不稳定因素,他大力撤裁、削减乡社和私兵,使原本乌烟瘴气、暴乱四起的湖南很快安定下来。
为确保湖南的长治久安。他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清楚的认识到湖南在战略地位上“把扼西南、力控两广”的重要性。他上书朝廷,创造性的提出要在湖南建立一支常备军——飞虎军。这次他的奏章竟然很快得到孝宗批复,一支打着辛弃疾深深烙印,日后威震天下的军队即将横空出世。
亲手创建一支军队,这是辛弃疾莫大的荣耀,也是他心中期盼的军旅巅峰。他似乎将完成夙愿,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他亲自挑选勇武强悍的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他还从捉襟见肘的经费中拨出部分到北方购买马匹,组建骑兵。很快,飞虎军就初具规模,有步兵一千余人,骑兵近两百人,一支勇武善战的军队正在他的努力下茁壮成长。
但就在这紧要时刻,他却接到了皇帝的紧急金牌,令他立即停止组建飞虎军。
原来,在改造五代留下的旧营寨的过程中,由于经费不足,他多方斡旋,权达变通,自然违反了一些制度律令,这成了那些对他盯窥已久的人进行诬陷攻讦的把柄,弹劾他的奏章一道接着一道,理由竟然是“嗜杀暴虐、独断专行、横征暴敛、搜刮民财”。
急速的皇帝命令、欲加之罪的无端弹劾,如一瓢冷水浇在辛弃疾的心头。他知道皇帝的出尔反尔,一定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要让这千秋之功的建军大业毁于一旦。他真正明白,虽有明君,但大宋朝廷依然阴霾晦暗,要想做点实事该有多难,而驱除金人,北复中原又是何其遥远。但他依然顶着压力,让军营的建造得以竣工。
但对他的流言和诽谤并没有就此停息,一双双阴狠的眼睛依然紧盯不放,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刚刚能找到一块能让他小试牛刀、一展拳脚的地方。但待了不到两年,就又被迫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