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除了个体以外,就是群体,个体离开群体很难存活,也不符合当代社会潮流,群居生活好像成为了主流。
从小父母就喜欢问,孩子你在学校朋友多不多呀?那个时候能叫的上名字的新同学,我都挨个给父母背一遍名字,跟自己玩过的都能算是朋友。
慢慢的开始分组,用分组来定义朋友的亲疏程度,我总喜欢给普通朋友备注名字,好朋友总用特殊符号代替,慢慢的我开始觉得这样的定位是不是显我我很幼稚,跟自己合的来的不都是朋友嘛。
对朋友又有了新的思考,经常一起玩的朋友不一定要给他贴上好朋友的标签,看似普通的关系,在后来你不得不给他贴上铁哥们的标签。
我高中有个同桌,兼任语文课代表,在高中生活里,记忆犹新的就是早晨给我带早餐的画面,绕过班主任的围堵,还要将早餐拿进教室,显的很难办,但是她偏偏办到了,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好同学,我眼中的好同桌,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要么就是把白米粥倒在了书包里,要么就是被班主任抓个现行,然后荣获打扫教学楼楼道的奖励,就这样,我没少拿过扫把。
后来分班了,我们走的道路也不同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联系也少了,不同的生活我也没有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而是选择了被动接受别人的打扰,但是很容易,她找我了,我们两个老朋友聊的火热,而且还有了很多共同话题,虽然许久没见(4年多没见)但是通过交流,可以完全感受到她为人的真诚,聊起来也很愉快放松,显很自然,很舒适的感觉。
有些朋友真的好久不联系,但是突然联系还能够很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