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谢老师给我们上三次课,都是安排在周一晚上。这属于我最想争取听到的课之一,所以排除万难也要去听~
第一晚,就直接听到了老师不愿再收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原因: 原来,上个学年他给法律硕士上过课,极度失望,干脆拒绝带研究生了。这个时段正好与去年我找导师的时段重合。于是终于了解到藏在老师回拒邮件后面的具体原因。
其实去年也听到了另几位老师的吐槽: 觉得这届学生不积极,不主动,无交流愿望,上课情况令人失望,还不如本科生有活力,云云。也曾因此与同学探讨过: 问题出在哪里? 同学普遍是95后,与00后相仿,绝大多数属于从小不被允许在长辈面前表达自己主张的一代人,这与第一批独生子女(80后)相差甚远。也许,自小被家庭与学校塑造,造就的就是对师长保持缄默的一代人,这应该怪谁呢?
况且,由于目前扩招,研究生数量已超过本科生,小班教学已成为不可能,师生间的互动处于更为不利的情势之下。又因为泛政治化的高校管控,老师有许多话语不敢在课堂上讲,正是因为有“信息员”的存在。有时候,即使没有信息员在座,课堂上的“秘密警察”也仍然可能是人们预设的心理定势,更造成交流之障碍……
嗯,扯远了,还是好好听课吧。
第一晚,讲法官的叙事方式,借鉴历史学的语言架构方式,“语言即构造事实”之面向。第二晚,讲体育赛事直播画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不正当竞争法的面向。第三晚,检讨四十年来立法上的知识产权高标准与选择性执法的实践低标准问题。三个专题都很有意思,但是,由于老师吐槽在先,学生们也容易将这个课混过去(这一届学生不乏辩论能手,但对师辈保持缄默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甚至是一种有礼貌的冷嘲,可以理解),也就不曾有真正的互动,殊为可惜。
这样的课堂,确实离一个“学习共同体”有点远。虽然开始老学生的生活第一年已经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过程中还是免不了有一点点失望:我寻找的学习共同体没有出现。我有理由认为,老师的方面也同样有这样的失望:教学由此成为一个苦差事了~
老师还言及,原本对非法本的学生有一种期望,能让他们带有各种不同学科的背景进入法学领域,提供一种新鲜视角。“但是我没想到,你们如此快就被同质化了。”
不过,等等,老师可能对本科教育有什么误会吗?~并不是通过本科教育,人们就能形成自己的领域思维,国内高校的本科教育,无论何种专业,无非也在出产同质化的产品,所以真正的异质化,还是看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个三年到五年……可惜,目前研究生人群中,占绝大多数的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不曾经过社会熔炉的铸造,谈何异质化呢? 只能被学校快速同质化起来!
不过,反过来,我也算是了解了老师的期望,他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轻易被同质化教育所塑造~想起易中天说的: 不被学校毁掉的才是好学生,不被社会毁掉的才是好人才~此话在理,并且让我们明白,人才当中的“金子”从来就是极少数~
第三个晚上,坐在我边上的是一位从未谋面的美女。她是刚从北京回来到广州工作,中大本科,人大研究生。问她为何找到这里来听课,她说: 下班之后的晚上,时间很快刷过去的。我点点头,心会。继续听课。
是的,珍惜课堂,一般是出去工作后才有的领悟。想起十年前来中大蹭课的日子了。百年树人,犹难于树木也。大学的存在,毕竟提供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可能,哪怕有点渺茫,让我们从不放弃寻找。
百年树人谈何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