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焦虑的症好像有点缓解了,这周想尝试下养成二个习惯,不扎辫子,戒断下手机。
之前看过一本书是讲养成微习惯的,我给自己定了二个微习惯,一个是不翘二郎腿和左手刷牙,翘二郎腿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持自己稳定情绪的方式,所以这个习惯只坚持了有二周没有成功,反而在家的这段时间书桌和椅子有点高,再也没有翘过二郎腿。
左手刷牙的习惯倒是坚持了下来,也形成了固定的身体记忆,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顺,后面慢慢的也就习惯了,估计快有一年多了,相信这习惯应该可以坚持到老了。
扎辫子是因为知道会拉伤头皮,但是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大学的时候不是羡慕有个同学披着乌黑的长头发吗,她是从小就不怎么扎辫子的,都是披着头发,因为知道找马尾会影响头皮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皮的新城代谢,最近洗头、梳头时掉发还是挺严重的。所以想着要么也坚持一段时间不扎辫子,会不会对于掉发有一定的缓解。
头发披下来脖子是最热的地方,跟捂着条丝巾似的,洗面刷牙也不方便,想着坚持一下,把扎头发的皮筋都收起来,看看能不能坚持一段时间,这个也就是种微习惯的养成过程。后脑勺没有绷紧的感觉后,有点轻飘飘的。有点没有受力的那种安全感,这种感受和我长时间的带眼镜类似,眼镜带习惯了就感觉加了一层保护屏障一样的,感觉对方可以不那么直接看透到我的眼睛,或者说是内心,所以每当我带上隐形眼睛的时候,我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去带一副眼镜框带在脸上,仿佛这个没有镜片的框架也能够有一层保护的作用,这个习惯也快四五年了,估计短期之内很难调整,除非有什么特殊的情况。
微小的习惯调整起来说容易吧也不容易,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去坚持。不扎辫子应该会对戒断手机来说相对会容易些,特别是宅家的时候。现在我们基本上每个人现在都被手机捆绑住了,手机也已经从大学时候通话的工具,变成了主导我们生活的那个统筹者。
苹果手机上面都有每个APP的使用时间统计,从新闻、社交、购物等一些列的功能把我们每天的时间统计的清清楚楚,不差毫秒。就像我妈一样每天睁开眼睛就在看直播间的销售,因为观看时间可以折算成钱,可能每天只有几分也让她乐此不疲。感觉生活有了寄托。她会觉得那是一种劳动所得,让她有成就感。
现在的人估计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被智能手机所捆绑了吧,记得微信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的一个领导是自己明确不加微信的,所以当时要么电话要么短信才能沟通。这些年过去了,他好像还是没有微信账号,令人感到惊奇。不过微信确实是一种捆绑我们的利器,你会不由自主的查看有没有人找你,朋友圈内有什么新鲜的事情,而大部分就是各自企业的广告或者是各自的旅行或者是想到要秀的部分,说白了和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微信上面我们每天花费的浏览时间估计不会少于一到两个小时,那都是各种碎片时间累计而成的。
当然还有大家各自特别倾向性的部分,比如说之前是微博、现在是头条、小红书,还有很多抖音、西瓜视频、各种手游等等,这些别人提供信息或者说充斥新闻的部分应该会占到我们每个人每天生活的三到四个小时。而这些除了我们可能要查看些攻略,其他也真的只是在占用你的时间,占用你的大脑,多巴胺喂养上可能都谈不上价值。就我个人而言在这微信和倾向性APP上每天估计都会浪费四到六个小时。可能白天工作时间还算少点,但是晚上的时间基本上会被批量占用,第二天你甚至也不会记得昨天浏览了什么。
这六个小时你完全可以干点其他的,学门外语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运动、绘画,甚至说兼职个其他工作,不是件很核算的事情吗,至少你会比别人多出六个小时的时间,是不是有种赚到的感觉。所以建议大家都在家里面固定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停机坪”,除了电话接听外,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把六个小时给抢夺回来。
智能手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但是它也把所有没有营养价值的信息填满我们的时间,同时营造了很多的焦虑和消费欲望。从销售场景上看,我们经常说的人、货、场变得更加的畅通,但是实际上我们未必真正需要而是因为眼睛里面看到了,就像那么多美食博主在介绍美食,实际上你未必是真的饿,但是你看后仿佛也饿了也有想买的冲动了。这个应该和很多旅行购物店的用户逻辑类似,先给你讲一段信息植入大脑,然后再给你尝,那么网络可以未必你能够尝到,但是美食博主在代替你的味觉品尝,同时输出她的感受,你会感觉那个就是你自己的感受。最后促发购买场景。
养成一个习惯看看需要多少时间,二周还是二十六天,我先从不扎辫子,戒断手机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