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混得不咋地,但在我小的时候,在我的家族里,我是公认的非常聪明的一个人。
考试总是名列前茅,竞赛经常获奖,也凭着实力考上市里的唯一一所重点中学。
但是最后我考的大学非常一般,就一个普通二本。
我觉得这事跟我周围的人经常夸我聪明,说什么“她很聪明,就是太懒了”脱不了干系。

01.
小学的时候,尤其是在村里和区里的小学上学的时候,碰到的对手并不多,所以拿到的奖项都是第一名,一等奖之类的,看起来比较厉害,因此父母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夸我孩子学习成绩不错,非常聪明。
后来到了初中,因为是重点中学,身边高手如云,但是我还是表现出了一定实力特别是某些单科上面,那时候迷上了一些游戏,但成绩上还是保持着不落后,于是开始有不少人说,“XX很聪明,如果再努力点就更厉害了。”
听多了以后就开始有点飘飘然,并且,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笑勤不笑懒”了。如果有同学很勤奋,晚上回去还学习的话,会有两种情况:一,成绩好,这种人别人不会夸他,因为这是“勤奋”的结果;二、成绩还是上不去,这种的话会被同学当成笑柄,是智商低的表现。但是如果一个人懒,那么成绩好大家会夸你上天,不好也没关系,因为是“懒”的结果。
在这种畸形的观念之下,我记得到了初三的时候,本应努力学习的大家,很多都不好意思早早去教室了,就怕出来宿舍之后室友问你去哪啊,我答去教室,然后她再回一句“哇,那么勤奋啊!”这种情况,彷佛勤奋一词是用来骂人的,我害怕沾上它。所以那时候经常是不到上课时间我都不去教室,要么在街上瞎逛,要么和同学打羽毛球,上课了也不好好听课,经常睡觉,看课外书。
路开始渐渐走偏,最后高中虽然考回了本校,但是没有考进重点班去。
高中的时候课程越来越多,因为中学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想要拔尖就显得非常吃力,开始的几次考试都考得很差,地理甚至要补考。我被彻底打懵了,在补考室见到以前的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都很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也会来补考?“
这让我感觉非常丢脸,“聪明”人设开始不保。为了保住这个人设,我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在课堂上睡觉,平时不到点不去上课,自习的时候总看各种课外书,那时候我英语单科成绩还是非常好,几次得到单科全级第一名,于是还是不断有同学说我,“你要是努力点就厉害了,这么聪明。”
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努力了,因为有几次我暗暗认真学数学的时候还是没考好,我怕我努力了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我就连最后一块遮羞布“懒”都丢了,别人就再也不会觉得我“聪明”了。我要是没努力过,起码我还有借口。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三,我才渐渐醒悟过来,才开始奋起直追,但是为时已晚了,我已经落后太多了,实在是追不上了。
02.
除了成绩方面的影响外,还有性格方面的影响,这影响简直是灾难性的。
因为要保持“聪明”这个人设,我不敢去参加比赛,非常害怕失败,所以总是远远看着不敢报名;还有一些智力游戏我也不会参加,每次都是说我不喜欢,实际是怕玩不好,还有一些挑战性的东西,我也避之不及。这些都是“聪明”的后遗症,怕失败,怕没做好,就再也不是众人心中“聪明”的那个我了。此后凡事只敢往低处走。
所以现在每当听到“我家孩子聪明,就是懒”“老师说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赶上”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你这是要毁了你的孩子啊。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常见,家长们总是忍不住夸自己孩子聪明,实际上无意中灌输了“聪明高于一切其他品格”的观念,因为当孩子勤奋、努力、善良的时候,很少有家长夸奖过,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认为“聪明>勤奋、努力、善良....”,然后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走上一条歧路,对,就是我走过的那条。
虽然不知道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我现在会是什么样,但可以保证的是,起码我不会荒废那些该努力学习的日子,我不会后悔,我可以底气十足地拍着胸口“我尽力了”。
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就不要再对孩子说什么“TA很聪明,就是太懒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