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词里的秋

作者: 悦妈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20:53 被阅读0次

秋天,没有春的温暖和蓬勃,没有夏的绚烂和热烈,也没有冬的凛冽和包容。有的似乎只有肃杀之气和萧萧凉意。所以,伤春悲秋,是文人常有的情怀。比如张籍笔下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字一句的读来,仿佛看到在洛阳城里,客居的诗人因秋风起而生思乡情,提笔欲作家书,心中有千言万语要说,收笔又担心会不会还有什么没有写到,在捎信的人要出发时,又再次开封查看。通篇读来,感觉作者在这秋风乍起日子,思乡情切,真恨不得把那颗思念之心写入纸背,遥寄给家人啊。又如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志,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是啊,自古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最敏感地感受到秋的凉意。除了因为凉凉的天气,还因中元、中秋、重阳这些和亲人息息相关的节日,全在秋天。于是就有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叹,有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而李白的那首《秋风词》,更是写尽了秋风里的相思与悲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种悲凉入骨的相思,无论如何是没法用春的和煦,夏的炙热、抑或冬的寒冷来与之相和的,它因那秋风而起,与那凉如水的秋月相和。

然而,在文人笔下,除了悲情,秋还是别有一番风景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本是夜凉如水的秋夜,却因那珍珠一样的白露和弯弓一样的秋月,而变得可爱起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像极了如今人们的秋游----择一个晴朗的秋日,登高望远,看秋高气爽,层林尽染。诗豪刘禹锡也曾在悲秋的氛围里大笔一挥,写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在艳阳高照的秋日,看碧空如洗,天高云淡,一群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头顶盘旋而过,这句诗总能第一时间浮上脑海。

再看伟人笔下的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丝毫没有悲凉之意,取而代之的是辽阔与飞扬。再看《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气魄,怎一个豪迈了得!

可见,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则是情怀。

相关文章

  • 品读诗词里的秋

    秋天,没有春的温暖和蓬勃,没有夏的绚烂和热烈,也没有冬的凛冽和包容。有的似乎只有肃杀之气和萧萧凉意。所以,伤春悲秋...

  • 诗词品读

    青楼斜影疏,良人如初顾。 纤手如玉脂,淡妆胜罗敷。 引君入香堂,言词论今古。 君心城切切,妾意情楚楚。 盟定三生约...

  • 世事短如春梦,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

    这几天,春雨连绵,只能呆在家中。闲坐之余,打开诗集,品读诗词,静享雨季的闲逸。 今日,品读一首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词...

  • 诗词之美,让我欲罢不能

    诗词之美,让我欲罢不能 ——读周汝昌《诗词会意》 周汝昌先生说中国诗词,从各种鉴赏品读谈起,最终目的何在...

  • 学习朗读 古诗词品读

    日更又断了 9月29日 9月29日作业 古诗词品读: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 珍藏在诗词里的秋

    《珍藏在诗词里的秋》文/林海 浸骨的凉意 不知不觉,乍入秋? 漫步在秋意幽深的秋林 随风飘落的叶 触动一怀如水的静...

  • 古诗词里的秋

    每年的立秋节,即是秋天的开始。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秋冬之际阴气最重...

  • 写在夏秋之间 ——品读石丽萍的诗

    写在夏秋之间 ——品读石丽萍的诗 ...

  • 社论 | 《中国诗词大会》:品读经典,滋养人生

    《中国诗词大会》:品读经典,滋养人生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举行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

  • 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品读诗经《蜉蝣》

    品读、书写,发现《诗经》之美!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诗经》。 大家都听过“蜉蝣”一词吧,它在中国古典诗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诗词里的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yd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