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市中考落幕,大家众说纷纭,但共同提到的一点是“试题灵活”。
所说的灵活是指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以前有很大比例考知识的识记、理解,但现在很大比例地在考知识的抽象、联系和应用。
布鲁姆将认知教学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6个层次由低到高的阶梯。知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
关于教学质量评价,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首次提出SOLO理论,比格斯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逐步进阶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层级差异,可以此作为个体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即SOLO五种思维结构水平。
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彼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
打个简单的比方,比方把学生要学的知识比作学生面前的一个地球仪,前结构是对这个地球仪一无所知,好比婴儿眼中的玩具一样;单点结构是他知道这个地球以上的某一个点;多点结构是他知道这个地球仪上的多个点,但多个点之间没有联系;关联结构是他知道多个点,并且知道多个点之间相通的路径。
抽象拓展结构是这个学生对这个地球仪了如指掌,他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更广阔的纬度来观察这个地球仪,他能把蓝半球和北半球地点相联系,并且想到创造性的路径。
所说的试卷灵活,是指试卷中有更多题目考察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是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抽象的能力。
比如今年中考历史中要考党史的问题,不单纯的考共产党成立的时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时间和意义。而设计的问题是:假如你是一个博物馆的导游,你现在要跟一个人介绍党史,你将会从哪些方面去介绍?
这个问题就从学生单纯的知识的记忆、理解上升到了分析,评价、创造,你要分析哪些是要讲的要点,你给每个历史性事件怎样的评价,你有哪些创造性的结论和意见,这些都属于高阶思维。
今年数学中考的第21题是一个阅读理解题,告诉了方法、结论,去理解和应用,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难。
但实际上这个题目在试卷A4纸上占了2/3的版面,我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350个字,总共分了7个小问。
学生要答这个题,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题目,知道这个题目在说什么,并理解题目所传达的意思,其实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学生在那么时间紧,气氛紧的情况下更不容易。
他需要从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梳理要点,梳理要应用的知识,去探究新问题,这对学生来讲并不容易。
同时单单是这一个题考察了多边形的知识,考察了方程组的知识,考察了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要将这些知识抽象综合探究题目所指定的问题,对学生并不容易。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从业十六年,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数学比10年前要难很多,每一年有非常多的老师和机构在研究中考的模式和套路,而中考题又开始反套路,在这彼此的博弈中就越来越难。
中考题的区分度是在训练和考察学生的高阶思维,整体趋势是对的,说明考死记硬背模型、大规模刷题的套路已经行不通了。
面对一个问题,应该思考如何分析题目所给的信息,该从哪个方向去思考,解决完这个题目对我有什么启示。
我对大机构的课外辅导充满担心,比如流水线的备课,统一的课件,同样的考试题目,决定了老师们一节课必须讲完多少题,不然和别的班老师的进度不一致,那么台下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起点、理解力的差异很难被考虑在其中。
中高考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大量刷题、识记的方法已经行不通,学生需要提升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而这一切能力都要靠分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任重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