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最近有些焦虑,工作太低,想要考个研究生,但是无法静下心学习,开始的时候劲头十足,能坐那学两个小时,但是等积极性过去了,他觉得很难,觉得焦虑,怕自己考不上白花时间,想要放弃。
可是如果放弃了他还是要面临现在的状况,低工资,没有发展空间,无法改变现状,一样很焦虑。
有段时间他不愿意去想这个,就通过玩游戏逃避,然而玩的时候虽然很开心,但是过后却有强烈的内疚感,觉得更加焦虑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感觉。
那大家是怎么面对焦虑的呢?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以为自己不焦虑,但其实他们只是自欺欺人,只要有一点感觉到焦虑的情绪,他们就会立刻投入娱乐和游戏的怀抱中,觉得每天过的很快乐,连自己都骗了。
处于这种情况的人不会去面对焦虑,只是逃避,给自己找理由、找退路,永远止步不前,甚至是后退。
第二种情况是知道自己很焦虑,承认它的存在,但依旧不敢直面它,很多时候都是处在焦虑的情绪中,有时也会用各种娱乐来逃避,有时觉得需要改变现状,进行几天感动自我的无效努力之后,发现依旧改变不了什么,然后便放弃了,继续进入原本的状态中。
我的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承认焦虑的存在,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现状,但总逃不过对困难的恐惧,不自觉的想退缩,一次又一次,最终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
第三种情况是将焦虑转化为动力,改变现状。处于这种情况的人每次出现焦虑的情绪,他们都能快速找出原因,制定计划,将焦虑变成动力、变成目标,勇往直前。他们不怕遇到困难,因为他们知道,感觉困难,说明正在进步。
在遇到困难、难以应对的事情,很多人会下意识的选择逃避,总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不去面对也不会损失什么,不去做也可以,我现在过得也很好。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聪明,他却因为没写出来硕士论文而没能毕业,他的导师、师兄师姐都很厉害,他要是真肯静下心来去写,不懂得的多去问问,肯定能写出来,可是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天天在宿舍打游戏,这种情况他的师兄师姐想帮他都很难。他损失的不只是是研究生的学历,还可能是一份更好的工作。
也许你会觉得现在不写这份报告、不提升自己,逃避这份焦虑并没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做一件事的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一天两天的逃避焦虑,用娱乐或其他方式麻痹自己,或许不会让你觉得有什么损失,可是三年、五年、十年呢?
蔡康永曾经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损失不止是一项技能,可能是一份美好的姻缘、一个很棒的工作。
也许有人会说,“不会的,我明天就会做”或者“下次就不会逃避”。
这种事情是有惯性的,当你知道自己有退路,就会习惯性的给自己找借口,当你说下一次的时候,也不过是用来逃避这一次的理由。
一次一次的后退,一次一次的逃避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被拉开距离,这就是你会付出的成本。
回头去看看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逃避了多少事情,放过了多少机会。
当你三十多岁,看着电视、新闻里的同龄人做着某公司的高管、创业成功赚着百万甚至千万的年薪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不曾逃避焦虑,不曾给自己找退路,也许你也可以。
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错过的无法挽回,但未来还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让焦虑毁了本可以属于你的百万年薪。
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卢思浩《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