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讲的好与坏,关键不是看PPT有多炫目,道具有多新奇,而主要取决于演讲稿的设计以及演讲人的表述。这其中,演讲稿的设计最为重要。
演讲的目的分很多种,说服、激励、告知和娱乐。我们平时看到或接触到的,大多是说服类演讲。
今天,就来拆解一篇“结构经典 ”的说服类演讲。
说它结构经典,是因为演讲人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很好的应用了《金字塔原理》当中自上而下建立框架的方式展开叙述,包括情境、冲突、问题、答案四部分。
一、情境
演讲再现:
情境: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讲述了几年前,因为一本小说成名后在机场的一次经历。
演讲的开篇是整篇演讲成败与否的关键。因为,听众的注意力十分短暂,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是对演讲者功力的考验。
演讲的开篇包括讲故事、提问题和情景演绎等多种形式。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是以一个几年前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作为开头。幽默的结局,一下子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种比较容易抓住听众的开篇方式。因为与书本中的故事相比较,真实经历更有现实意义,更有带入感。
二、冲突
演讲再现:
冲突: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讲述了成功后遇到的两难抉择。继续写作,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功;放弃写作,则失去了最热爱的事情。
冲突演讲者在进行情境描述后,必须迅速转入冲突的叙述,达到持续吸引听众的作用。
在冲突中,听众会感同身受的与演讲者共同陷入困境,这有利于进一步锁住听众的注意力。
冲突的叙述要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推理基础上,否则冲突感不够强,不易让人信服。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从继续写作和放弃写作两个方面去叙述,对比性很强,且理由充分,一下子就让听众产生了共鸣,陷入到和她一样的纠结情绪中。
三、问题
演讲再现:
问题: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顺势提出了该如何解决选择难题的问题,即要寻找激发灵感的办法。
问题问题是建立在冲突之上的合理演绎。
问题必须是在前面所描述的冲突下,大多数人都会产生的疑问。甚至有些时候,演讲者还在描述冲突,听众心里就已经有了和演讲者一样的问题。
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让听众有继续听下去寻找答案的兴趣。
成功之后怎样保持创作的动力,是很多想要一直成功下去的人的共同疑问。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通过这样的问题牢牢抓住了所以听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四、答案
演讲再现:
答案: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最不可能、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找到了答案。她发现自己这一生最热爱的事就是成为作家,这种热爱甚至超越了并且一直在坚持写作。
答案答案是一篇演讲的核心内容,是整篇演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演讲者想要传递给听众的关键所在。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7分钟的演讲中用了长达5分钟的时间来阐述这个答案,并最终向大家发出号召。
既然“答案”是整篇演讲的核心,那如何能做到让人信服和认可就是核心中的关键。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依然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她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她年轻时的一段落魄经历。在经历了6年边打工、边写作,且次次被拒的痛苦经历后,她依然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写作。写作就像是“回家”一样。
第二,二十年过去了,在她因为一本小说成名后,却突然觉得和当年打工的自己一样,陷入了痛苦的迷茫。
当她抽丝剥茧般认真思考后发现,失败带给人的痛苦感受和成功带给人的愉悦感受都是远离代表零点的安稳情绪的表达,分不出好坏,他们所代表的情绪等式的绝对值是一样的。这两种情况都有迷失灵魂之地的危险,也都有自我修复的补救方法,即尽可能迅速、平静地找到回家的路。
这个“家”指的是,你爱它胜过爱自己的那件事情。你可以在其中投入全部的精力和这份简单的热爱,而不会在乎最后的结果。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最后讲到,经过一番纠结,她发现在成功后真正应该做的就是自己一直都在做的而已。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要回归到热爱的事情上去。
她因此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后来她用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的后续作品都获得了成功。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确定答案的部分,讲述了两个真实的个人经历,非常引人入胜;这两个故事一个关于失败,一个关于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果也让人更加信服,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正确位置。
演讲的结尾,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号召大家坚持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用自己的勤奋、热爱、尊重和敬畏去表现,无论任务是什么,结果如何,这份热爱都将引领大家找到“回家”的路。
在陈述“答案”的部分,演讲者用两个极具说服力的故事和穿插在其中反复陈述的观点来不断强化“答案”的有效性和重要意义,希望引发听众的共鸣。
热爱总结
“说服”类演讲的经典结构是“情境、冲突、问题、答案”四部分。
“情境、冲突、问题”是铺垫,“答案”是关键。
“情境、冲突、问题”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失败后因为找到“答案”而获得成功,和成功后因为找到“答案”而持续获得成功的真实经历,是这篇演讲说服听众的法宝。
这些演讲稿的设计技巧,你都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