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情况,叫掩人之能。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从某种意义上讲,君主天生就是面壁者。他既希望臣子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指令,又不希望内心真实的想法被人看透,因此经常会作出一些表里不一的举动来。具体的表现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明面上所推动的举措,与其内心想要成就的大事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会背道而驰。
进言者目光如炬,能够透过表象看穿本质,识破君主真正想要推动的事情,且猜得出他这么做的原因,这件事本身并不危险。但假如你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非要在君主面前秀一波智商、显摆一把能力,把不该说破的事情说破了,那就只能说是自寻死路了。
第三种情况,叫谋事不周。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进言者好不容易得到了赏识,于是急忙献计献策,帮君主谋划了一件很不寻常的大事,而且也得到了君主的赞许。但偏就有那么一个大聪明,仅仅透过外部表露的迹象就能猜到你真实的意图,还在外大肆宣扬导致机密泄露。
出现了这种状况,君主想当然地就会认为,事情密谋的时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根本就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作为一国之君,寡人既没有泄密的动机,也不存在泄密的可能,那唯一的泄密者就只有你进言者本人了——寡人的逻辑有缺陷吗?
你当然可以为自己辩解,证明你没有自我暴露的癖好,这些都是大聪明自己猜出来、泄露出去的。但问题是,这样的辩解不仅无助于消除君主的猜忌,反而还会给自己增添一个“无能”的标签,最后的结局恐怕还不如吃了哑巴亏呢!
第四种情况,交浅言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君主只是礼节性地对你表达了赞许之意,但内心里并没有太多的信任,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局多半也不会太美好。
这是因为,警惕危险是生物在自然界中演化出的生存本能。当两个人的关系还没有那么密切的时候,对方通常都只会对激烈的利益冲突产生强烈记忆,至于那些如流水账一般日常表现很快就会淡忘了。
同样,当君主还没有对你产生足够的好感,就不会特别在意你的正面表现,因为在他看来,这都是臣子应尽的本分。倘若你提出的计策取得了成功,对方可能根本不会领情,甚至完全不记得你这个人;相反,如果没有取得成功,会很快激发对方的自我保护本能,将你视作是别有用心之徒。
第五种情况,好为人师。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自古以来,为人臣者都有一个至高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在辅助君主成就一番功业之余,能够像伊尹、管仲一样成为“帝王师”。有这样的理想自然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态度一定要恭敬端正,切不可在君主面前摆出一副“教师爷”的倨傲姿态来。
尤其是当君主出现过错时,倘若你不顾身份非要跟君主较真,非要匡正对方的错误,更有甚者还要把这些错误上升到违礼背义的高度来进行批判,那么你多半会有性命之虞。
第六种情况,叫喧宾夺主。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尊贵之人琢磨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想到了一个奇谋妙计,正沾沾自喜着呢。结果还没等他在朝臣面前自吹自擂,进言者一出口就把计谋给完完整整地说出来了,下了对方好打一个面子,这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第七种情况,叫强人所难。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做君主的大都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一旦作出的决策是很难扭转的,也从来都不喜欢臣子对自己颐指气使。但进言者偏要勉强君主去做他做不到的事,强行劝谏君主叫停他不愿意放弃的事情。如此忤逆上意,哪里还能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