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863655/cbd6747cf35b19f4.jpg)
延森教授的这本《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最初的书名只是副标题“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本书为传播学著作,但内容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非传播学的内容,包括符号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阐释学等。在本书开篇的几章作者引入了大量不同学派的专业术语,例如:施为性、具身化、二阶符号、三元符号、目的因、诠释社群等等,这些词语通常很难理解,在网上都很难找到解释,正如内容提要理所言:本书给阅读者提出了智力挑战。
当前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传播学,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青睐。本书立足实用主义,先介绍引入大量的符号学、语言学的理论,为后面解析媒介的三重维度做铺垫。在具体分析三重维度的媒介时,本书先从三个维度媒介传播的物质条件讲起,通过可供性、嬗变性及技术动量三个核心概念来分析物质条件怎样过度到媒介,如何达到传播的目的,以及未来传播的发展方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如下几点感悟:
一、学科之间存在着互通性。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可以通过某种关系建立联系。比如,社会学家贝特森在元传播的研究中,引用生物学家麦卡洛克报告,将神经细胞发送具有的“报告”性与指令性运用至传播学中。
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对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传播学者而言,不光要求具备传播学理论素养,还需通过学习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等理论才能融会贯通解释社会传播现象。
三、本书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一套优秀的研究框架。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中,作者利用哲学思想,分析事物前后发展的过程,同时全面分析媒介融合的范畴及层次,最后用坚持发展观,展望传播的未来。这种分析研究方法既科学全面,又符合阅读求知者的思维逻辑与心理习惯。
四、带着思考阅读,没有绝对真理与权威。在本书中,作者质疑马克思的“最终决定论”,并对事物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还是技术提出了疑问。而在作者对于他人理论的赞同或批判时,读者需要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辩证接受书中信息。
五、对于外文翻译的书籍,尤其是经典术语的翻译,要注意准确性。本书是由北欧传播学者著,我国学者译。在翻译术语时更多应该与已有的经典翻译相一致,以便于读者理解。比如在翻译皮尔士的三元符号之一,是翻译成“解释者”还是“符号意义”,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Emergenry),读者如果无法理解翻译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典工具,结合上下语境思考。
总之,阅读延森的这本著作,尤其是本书的前两章需要多方查阅资料,减少术语的障碍,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思想。此外,在阅读专业著作时,手边还应准备相应工具书,带着思考阅读,辩证吸收书中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