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可谓是一个非常强调“自我”的时代。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谁愿意成为一种“存在着的不存在”形态呢?此是任何人都不能乐见的人之存在样式。
然则,非“锦绣肝肠”,何以“自我”?“自我”又何以被相对“广众”受认为一伟岸之存在?这就别样耐人寻味了,更是让人深思切谋一己之该当如何作为自己的人生。
“自我”,全称当是“自我意识”,该是有两个层次涵义的,一是“精神态”的,即“我”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存在。二是“实在态”的,即“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不容忽视的实体存在。此二者,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彰显了“我”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存在”。
然而,这个“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意识,却是需要作哲学深度的理解与哲学高度的把握的,远不是“我就是我,你能把我怎么样”的简单,若是如此,这个“自我意识”就没有“半毛钱”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了。
还需要特别指出并着重强调的是,这个“自我意识”,既不是“自大”意志,也不是“自卑”心理,既不是“自傲”于他人,也不是“自惭”于他人,如此“两极”的“自我意识”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主体意识”或“主体存在”。
那么,作为标志人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自我意识”到底是什么涵义?其现实价值、现实意义和现实作用何在呢?我在本文悉心、精要地写与说,也望您耐心、要义地看与想。
“自我意识”的要旨何在?
我想将这个问题写说得有趣味,因而,我们先来看看著名哲学大师孙正聿先生所讲的“眼睛的故事”:
“动物的眼睛总是在‘等待’和‘接受’,而人的眼睛则在‘期待’和‘创造’。人的眼睛不是消极地接受对象所给予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创造着某种‘意义’。对人的眼睛来说,对象所给予的信息永远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的眼睛不仅仅是辨析对象所给予的信息,而且在寻找所‘期待’的信息,赋予对象以人所‘期待’的信息,也就是在不断地‘创造’着属于人的‘意义’。”
看读完这个关于眼睛的哲理故事,您作何思何想呢?自己的眼睛在刚才的看读中是否为孙正聿先生所讲的“哲学动作”?我想,您一定是的。而今的手机阅读,人们不都是如此吗?
这个哲理的“眼睛的故事”,蕴涵的道理或哲学原理是什么呢?其中所蕴涵的,恰恰就是“自我意识”的最本质的含义——“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不断地超越自身之所是的存在。”
“人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超越自己现在的存在。”当您“自我意识”自己这个人,“自我意识”自己的存在时,采用的是这样的“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内涵吗?非此,又如何让他人强烈地意识到您的存在及价值与作用呢?换言之,谁人又会让您强烈地意识到他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超越其现在的存在”呢?非此,他的“自我意识”,或某种程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否该“落架”呢?
我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超越自身之所是的创造性存在”这个理念下,重新树立与建设自己的“自我意识”,既有所“执着于自我”,又当有所“通达于自我”。
何以“通达自我”呢?
我以为,首在“先弃”自我——把那个带有某种“固执性”、带有某种“路径依赖”的“旧我”加以“扬弃”,真正造成一个生机蓬勃的不断“超越自身之所是的创造性存在”。
之所以要“先弃”自我,还因为“人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这是更为要害与关键的人之“自我意识”。非生命终止,人生永远是“进行时”。这是不难理解的,但却最怕忽视或无视。这“未完成的存在”,这“进行时”的存在,若是缺少、缺乏以至没有了“创造性”,不就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了吗?不就成了一种“存在着的不存在”形态了吗?谁人愿意自己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呢?
“先弃”或“扬弃”自我,也就是“再造”或“创造”一个“新我”。这“再造”或“创造”也不是什么神秘至上的事情。我以为,孙正聿先生为我们提供的概念最好:“创造,就是人为自己绘制关于世界的图景,并把这种‘图景’作为目的性要求而实现为对象化活动,使自在的世界不断变成属人的世界,并使自身的存在不断地得到发展。”简言之即是有蓝图、有干法、有干劲、一干到底。如此,谁人不晓,谁人不能呢?
扬弃“旧我”,创造“新我”,造就自己成为一个“不断超越自身之所是的创造性存在”,贵在敢于、勇于和善于汲取“他我”。这既非易事,也非难事,关键在于态度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先说态度问题。“非易事”,就在态度上。不耻而问,说起来容易、漂亮,实在做起来,恐怕就因“面子”而难为了,故而才有“知耻近乎勇”。实质上,这也没有什么“难为情”的,我们自小学、中学、大学,不都是在汲取老师、教授这个“他我”吗?非好于、乐于“汲取”老师、教授这个“他我”,我们何以成长、成才?职业生涯中不更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吗?学问学问贵在问,“问”是优良品质,何以为“耻”也?
再说持之以恒。我所谓持之以恒,是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中持之以恒地汲取“他我”,而非校园中的,因为校园里有“课程表”的制约,不恒也得恒。于职业生涯以至整个人生的持之以恒,要害就在于“术业有专攻”于一个名家体系,如文学者,国内则“鲁迅体系”,国外则“莎士比亚体系”。再如生态园林建设者,国内则“陈从周体系”,国外则“约翰 · 奥姆斯比 · 西蒙兹体系”。如此,才能大成于自我的“不断超越自身之所是的创造性存在”。
当然,无论何人何时何地,在汲取“他我”而成就“自我”的过程中,都要不断夯实和牢固自身专业或职业所在的“史论典”体系——“专业史+基础理论与前沿理论+经典著作”的研修体系。非体系化智慧、素质和能力,不能成就非凡!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不断地变革自己和重塑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最具价值、意义和作用的本质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其鲜明的特征在实干——学习、学习、再学习,实干、实干、再实干!
每天读思10分钟,积腋成裘到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