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老是看到关于校园欺凌的文章,人民日报在写,省报在写,市报在写,各个大V也在写,一路读过去五味杂陈,难免唏嘘。
很多文章都在强调校园欺凌不是“过分的玩笑”。这标题本身就挺“玩笑”的,“过分”二字如何界定?恶语相加算不算“过分”?啪啪打脸算不算“过分”?
引发各大网络重提“校园欺凌”问题的源头事件,我们根本无需赘述,述也心酸,因为同类新闻网络上几乎从没间断过:那一个个晃动模糊的镜头下,几个甚至十几个未成年少男,少女,围攻他们的同龄人并施以暴行,施暴者狠毒决绝之态如解印的魔鬼,被欺凌的孩子则如待宰羔羊般,不管是沉默以对还是哭泣求饶,都无法逃脱彼时挨打的命运。
这种视频,真的太多了。他们校服不同,口音不同,表明了地域的不同,不难推想,全世界的孩子,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为人父母者睹之,不由倒抽一口冷气,转身问孩子:你在学校还好吧?
2
并不是只有拳脚相向才算“欺凌”:
对一个孩子言语攻击,辱骂,讽刺,是欺凌。
故意怂恿众人疏远某个孩子,隔离某个孩子,是欺凌。
吐口水,抢别人东西,故意绊倒让他人当众出丑,是欺凌。
……
说一个我一直想说,不敢说,今日又不得不说的孩子,他叫小博,去年因某种原因转学走了(既希望他的妈妈看不到这篇文章,因为怕她难过,又希望她能看到,因为要他反思)。
他从一年级开始周托,跟班里其他周托孩子一起放学跟着我活动、就餐、写作业。他有点木讷笨拙,小毛病也多: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边写边看课外书,吃饭吧唧嘴,遇上好吃的,必须把自己吃吐,安静的时候过于自闭,一旦炸毛又躁狂地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摔东西……
在孩子们眼中,小博总是有点不太正常。
但他正常的时候跟你拉拉家常,讨要一个棒棒糖时也是惹人疼爱的。
从三年级开始,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疏远小博,从他告状开始:今天张三欺负他了,明天李四欺负他。他口中所谓的“欺负”有时只是别人路过碰了他一下,或者吵架吵不过别人,他觉得别人就是故意找他茬儿。
可是他没有意识到,越告状,情况越糟。
在三观还未成熟的孩子们的思维里,“从众”是自我保护最为安全有效的办法:我不一定讨厌灰太狼,但是如果大家都说他坏,那我也要说他的坏,也要远离他。
我曾不止一次在小博不在场的时候跟孩子们灌鸡汤,告诉他们要友善,要接纳别人身上的不完美,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完美。
孩子们在我黑脸红脸轮番攻势下似懂非懂,次日有所收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装不来喜欢,也装不来不喜欢,小博没有变化,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好在他们在我的淫威下不敢太过造次,但小博还是慢慢被大家挤出圈子了。
有一次,我们作业少,我答应孩子们可以去操场踢球,晚饭后大家欢呼雀跃着小跑去操场。小博没那么兴奋,跟我不想去,想回班看书,我说作业少天气好,去玩一会儿吧。小博说没人跟我玩。我愣了一下,赶紧拉过他的手嘻哈着:没关系,咱俩玩儿,咱俩去操场溜圈儿去。
没心没肺没头脑的小博随口接上:那算了吧,那我还是跟他们说说好话让他们带我玩吧。
你看,纵使我再好,我也不是他需要的人。
孩子还是需要同伴,同龄的伴儿。
3
又想起另一事。
某个中午替同事看她两个宿舍的午休,起床后两个宿舍比较热闹,边整床铺边聊天,我在其中一间督促时,突然有孩子从另一间跑来告状,说小A把小意打了。旁边的同学赶紧补充,是扇了一下脸。
我心一沉,赶紧跑过去。
宿舍里早聚成了一个堆,三年级的小意在哭,打人的六年级孩子小A强装镇定愣愣站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给我描述,说小意在宿舍跟其他孩子吵闹,自己有错还蛮不讲理,小A姐姐恼了,走过去给了一巴掌。
有孩子说,老师,小意平时也可烦人,姐姐管她她还不听。
也有孩子说,但是怎么着也不能打人啊。
我赶紧驱散了其他孩子,拜托另一同事将孩子们带回教学楼,留下了两个事主。
大小孩子混搭住是学校试行的一种住宿方法,称之“大手拉小手”,意在让高年级的孩子多帮带低年级的孩子。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姐姐为妹妹梳头,教妹妹整理床铺,呼哧呼哧为宿舍换水桶的同时,这些姐姐们的身上不免多了一些威严和强势,遇上调皮的猴子,身为老虎免不了发一下威。
当然这次小A太过分了,她不懂,制度与规矩才是真老虎,她和老师一样,不过是走在前面的狐狸罢了。
小A很快认错了,低头给妹妹道歉,又认真写检讨,写保证。
事情当然没完,毕竟打人不打脸是所有中国人深谙的道理。
我们不敢隐瞒,将事情原委告诉小意妈妈,小意妈妈得知后很是气愤与恐慌,想要求学校惩戒小A,又怕以后的日子自己女儿会被报复,矛盾不已。后来小A流着眼泪又一次解释,道歉,保证,包括被叫家长,一样都没有少。
庆幸后来两个孩子相处很好,没有什么升级事件。
小A不算坏孩子,但那一次,她的确是欺负了妹妹。
4
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人性分善恶,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的世界跟成人一样,有危险,也有说不出的苦闷。
说不出,是因为他缺少一双倾听的耳朵。
我曾跟小博妈妈打过几次电话,委婉告诉他孩子写作业不认真,老看课外书,作业拖拉,不太合群等问题。他妈妈电话里客套说给您添麻烦了,我回来一定多说说他。又说自己太忙,家离得远,周末小博经常被亲戚接回去照顾,还说自己身体不好,疏于了对孩子的管教。
末了总不忘叮嘱,老师您多费心啊。
我当然会费心,但我代替不了她妈您哪。
不知道小博妈妈有没有问过孩子:你在学校过得好吗?
同样,在处理小A问题的时候,我跟小A妈妈也交流过小A的冲动行为,她说小A性格像他爸,暴躁易怒,而且,小A从小也是在啪啪打脸的管教方式下长大的。
你给孩子电闪雷鸣,凭什么要求孩子和风细雨?
5
许多家长从小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咱不能主动欺负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狠狠打回去。
不得不说,这是父辈流行的一种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但容易矫枉过正。有些孩子本性就暴力倾向明显,家长再鼓励支持一下,以不吃亏为底线,以全校无敌为荣耀,那孩子的未来是非常危险的。
毕竟暴力容易让人上瘾,毕竟现在是法律社会。
回头说说那些身材瘦小,性格温和的孩子,怎样才能让自己在离开父母老师的羽翼后,既能和同龄人和睦相处,又不会让“欺凌”事件落在自己头上呢。
挂一漏万,仅针对小学,说几句(因为中学生已经到了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有别于小学生,不一定适用)。
一、尽量成为成绩好的好学生。在小学,“学霸”这个词自带宝塔镇河妖之功效。老师喜欢,同学膜拜,牛逼哄哄的。
二、友善,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让更多同伴喜欢你,愿意跟你在一起。
三、礼貌、文明,不说脏话。很多时候两个孩子干架仅因为其中一人不小心爆了句粗口。爆粗口,源于网络,社会有责,源于家庭,父母有过。
四、让自己衣着得体,整洁。别整天邋里邋遢,像个弃儿一样。
五、要聪明,要审时度势。告诉孩子如果眼前跟你吵架的是一个大块头,就不要非得掰扯道理了,让着他。
六、要豁达。别总告状,别总哭鼻子。
七、(重点)如果真的遇上恶意“欺凌”事件,不要隐瞒,要告诉老师,要告诉家长,不要怕。怕只会助长坏孩子的气焰,怕只会让自己的心理阴影越来越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
其实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火眼金睛,在这些“正常”里甄别出一些不太正常的行为,让善小光大,把恶小消灭在萌芽里。
道理不一定全对,建议不一定都有用,但,身为妈妈和老师,呕心之言,只是爱我们的孩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爱无疆,好好爱自己的孩子,便是用心爱了全天下的孩子。
好不容易读完了,赞下再走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