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妹妹,谈起浪费时间的话题,说每每总感觉自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每天就是不断的应付各种课程学习和作业,找不到意义,越来越不开心不快乐。
我说我最近正在看一本书,斯宾塞·约翰逊的《The present》,特别适合在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不快乐的人。然后,我拍了书本封面给她,并且说,这本小册子,你一定要读。
她问,有没有中文版。我回答我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版,并且补充解释我不记得什么时候买的,只是为了完成周末看书的任务,翻找出来的最薄的一小本。
她提出疑问:直接看英文版啊,那我估计看不懂。我继续推荐:英文版特别简单,有高中英语水平就可以,就一个很小的故事,特别简单,我都能看懂,你不用担心你看不懂。(我知道她高考英语一百三十多分)。
她表示抗拒,称现在恐英,因为在校英语老师总给自己低分。
她继续补充理由:可能是除了第一个学期体育以外第二低的。(我倒是知道她一直有些害怕体育课)
我:你现在是无意识幻想了困难,并且转移了我们的话题,回避了思考,这事本什么书,我会不会想看。
她挣扎:我就是提了一嘴而已啊(委屈表情)……去哪儿搜这个啊……等我想看的时候我可能会忍着恶心看完(尬笑表情)
我:上周刚看完《心理动力学疗法》,在进行自我训练技术。所以,你如果说“等我想看的时候,我会去看看,到时候看看看这本书什么感觉”,这是客观描述。你加的恶心——已经是一种无意识幻想,幻想出来的恶心感受,无意识设置出困难,看这本书的难度,就加大了。
我还给她解释揭露技术,是指把无意识期待(幻想)剖析给她看,当然,能否承受和面对这个设想,看她自己。
她放弃抵抗,回了个ok的表情。
然后,提起了朋友圈表弟秀恩爱的事情。
那一刻,我知道,我卖力安利的时候,她正在刷朋友圈。
这个画面,简直太过熟悉。我见过太多老师苦口婆心劝学生,家长呕心沥血劝孩子。被劝的从提出质疑、提出设想到点头承诺,也许是接受了。但也许,只是放弃了与劝告者争辩。
而在刚刚,我和小妹之间,完美再现了这一幕!
我最近看了本书,自觉十分好,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便极力的想证明自己的感受,推动她也去看这本书,无意识幻想“这是一本对小妹来说很有用的书”,于是对于她的抗拒,表现出了强势的压制,忽视了她抗拒后面的“情绪”。
其实《The present》里面很明确的说了,这个礼物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别人是无法送出去的,所以,我的强力推荐,其实很没有必要。
当她表示妥协的那刻,我也意识到她在刷朋友圈,我们关于读书的话题很默契就此打住。话题撇开去,其间我提一句“杜甫也很惨”,她坚决“不能直呼其名”,应该以官职、出生地或者字、号以示尊称。这是过渡到她的兴趣领域了,我表示好奇。她话开始多起来。她继续科普,杜工部、李翰林、王右丞、王荆公、韩退之、王江宁,如数家珍一般,还推公众号文章,讲书法用字规范。
这一刻,我感觉到了作为一位大学生的活力,以及她对兴趣领域的热爱。有时候,对于少年人的成长,我们可能要多等一等,才会发现,她们有着自己的选择,也懂得自己的选择。
别问,问就是不想看;别劝,劝就是无能为力。劝告有用的话,我大概已经拯救了银河系。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摸索,互相了解,互相等待,互相促进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