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毕业后的那段时间,读了万维钢老师的书,当时最震撼的一点正是在于这个题目:自控不是理性对感性,而是感情对感情。
2021年8月,我在得到学习了一节《会沟通》的高手课,课程分享的内容质量很高,我们班有同学将这门课程的知识写成了一篇文章《艰难沟通,如何应对?》,通篇讲述了很多我们与人沟通的艰难困境,以及好的方法,我先把文章链接放在这里,供大家去学习和了解。
作为一个心理学背景出身的人,整个课程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童曜老师最后的升华:
对于我们所有人,最难实现的两件事无非于此:
一件是从“知道”变成“做到”
还有一件是从“刻意做到”到“成为本能”
最难的沟通,其实是和自己的沟通,做好了这件事,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是想从长达3个小时的高质量分享中,深入探讨我最有思考的一个话题:
理性和感性,究竟谁说的算?
这么说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我讲个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最近我一直在情绪里打转,是什么呢?
我身边的朋友,甚至是我自己,在认知里都认为我是一个相当自律、优秀的人,但现在呢,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事情是这样的~从字节离职之前,我的生活是非常有规律的,早上起来1-2小时完成得到课程的学习,晚上23点下班到家,每两天进行一次25min的腹肌撕裂健身,歇一歇洗个澡,差不多1点钟睡觉。
这种稍微有些狂态的作息,难以置信的是我竟然整整坚持了两个多月没有一次中断,现在仔细想想,我觉得这是件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能你会说:这是一件多牛逼的事儿啊?!按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模式来说,现在这种自律的生活模式,你肯定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
可是你万万想不到我离职以后发生了什么!
离职之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运动了,但相对的,我开始发现自己有些消磨时间了,早上醒了赖在床上到大中午,读书笔记的产出变慢,健身的频率也没有之前高,甚至还经常想要找借口偷懒。
发现这点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崩溃,我之前不是非常自律的嘛??
理性告诉我:这些事情都是你坚持要做的,你要继续自律地维持住
但感性告诉我:每天躺在床上看看动漫、刷刷手机多幸福,明天再说吧~
为什么明明时间空出来了,之前也有非常自律的经验,但结果却比以前更加倦怠了呢?
那么什么是“自律”呢?
在开始之前,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给这个词下个定义。
自律,我觉得是“计划+自控”的组合,简单来说就是你能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之前设定的计划进度。
设定计划其实很简单,只要开口就行,那么显而易见:控制自己完成计划才是最有挑战的部分。
Part 1 自控没有理性
因此,生活的最好方式不是计划,而是自控。
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不被短期诱惑所吸引。
更专业一点的人,会给其引申出“理性”和“感性”两个概念。
那么要解释“自控”这个概念,就得先从心理学讲讲,理性和感性的生理机制。
心理学专业分割线
1981年,斯佩里因“左右脑分工理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其研究得出“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结论大致如下:
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那么,两个半脑跟感性、理性又有什么联系呢?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的左脑称为“学术脑”,是理性的、逻辑的;右脑称为“艺术脑”,是感性的、直观的。
而视觉的机制,又巧合的与左右半球对身体的控制保持了一致性,双眼左侧的神经连接到大脑的右侧,双眼右侧的神经连接到大脑的左侧。
这些听着好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生理机制,却被学者研究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裂脑人(左右脑半球联系隔断后所分离所引起的思维、行为相矛盾的现象)和测谎参考技术。
裂脑人由于较为复杂在此就不做讲解,关于测谎这块其实很多人也有所耳闻,即根据一个人说话眼球的转动方向来判定你是否在说谎。
每当我们思考的时候,都需要运用我们的内感官,激活了哪一个内感官可从眼球转动得知(更详细可见链接)。比如,当人们在回忆或思考某些事情时,激活的是关于左脑(学术脑)过往经历的回忆,眼睛通常会向右上方转动;而当人们在构想一些画面或未来时,激活的是关于右脑(艺术脑)创造和想象的部分,其眼睛通常会转向左上方。(这里眼睛转动方向指的都是面向你的人的视角方向)
心理学专业分割线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有以下两个比喻较为常见:
肌肉说:理性就像是肌肉,越锻炼它,它就会变得越强,越能够克制感性。
象与骑象人:人的感性好比大象,理性好比骑象人,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骑象人控制大象。
两种描述中,后者相对比较准确高手课分享时,童曜老师也有提到象与骑象人的比喻,骑象人的确可以引导大象的行为和前进方向,但却不能“控制”,一旦大象发起怒来,骑象人只有被甩出去的份——这也就对应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在得到有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都是临近交作业的最后一天才开始写,更有甚者直接放弃掉。
大家都知道,不写作业会被通报拎进小黑屋,还要遭受学习官和班班轮番的消息轰炸,但更多人的选择还是不拖到最后不罢休。要知道一个背景,得到高研院的这些同学大都是自律上进的高知人群呀,都可以理性分析各类问题,推论相应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可却依旧有很多人没有做出自控的理性决策。
这么一对比你会发现,好像理性根本不等于自控呀!
请注意!!核心到了!
咱们很多人对前文左右脑的描述都有所了解,但殊不知其后续,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后,人们发现虽然左右脑分别对应理性、感性,但人体理性思维系统对应着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而且并不独立,与之紧紧相连的是控制人体愉悦感的多巴胺系统。
一句话来说就是:其实理性是受到情感调控的,理性从属于感性,根本不存在理性能操控感性这一说。
Part 2 理性对感性,其实是感情对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测试,给每个被试100美元,要他们去购物网站上按照自我意愿购买商品,实验者通过磁共振观测他们的大脑活动。
结果发现,在被试进行购买决策时,大脑有两个区域起了关键性作用。
伏隔核——提供愉悦感
岛叶——提供痛苦和不快
伏隔核越活跃,用户就越可能买这样商品;岛叶越活跃,用户就越可能不买这样商品。
而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这里说的“活跃”,是相对概念,在用户做购买决策时,这两个区域都会是活跃的。
基于此项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模块说”,即人所做出的决策其实是两种情感的决策,哪一块的声音大,就听那一块的。
理性的作用,只是为感情提供理论支持而已。
拿大家写作业拖延的例子来说:
选择写作业的感情——有几率被点评和表扬,来满足自我成就感的需要(写作业就要思考,容易疲惫,容易熬夜,影响睡眠);
选择不写作业的感情——可以是跟同学一起聚餐,以获得更多快乐(作业太枯燥,付出了也不一定有回报)
看似个体的考虑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每个感情都是打着“理性”的幌子,帮自己说话。
因此,从其机制分辨,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动感情。
Part 3 自控的机制
前面我们提到过,自控参照的模式不是“肌肉说”,而是模块。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自控不能像肌肉那样越练越强,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控力呢?难道是天生的?
其实我把答案说出来你可能会有点崩溃哈,决定自控力的因素我觉得有两个:
1.基于个体过往对一个事件的情感经验认知——情感本身的重量值
2.基于理性——可以调整正负面情感天平上比重
可能你听不太懂,没事~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回到文章的开头,来分析我遇到的那个“闲下来之后自控力下降”的现象。
在忙碌工作的那个阶段,决策天平的两类情感分别是:1.选择健身能够给我带来完美的肌肉线条和身体,能够炫耀让人心情愉悦;2.选择不健身可以刷刷手机,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享受早睡晚起的快乐
因为过往我有过练出6块腹肌时强烈的自信和骄傲感的情感经验,所以睡觉和多花25min健身所带来的让身体健康愉悦的感觉,是前者的情感更加浓烈。
在闲下来之后的阶段,决策天平的两类情感分别是:1.选择健身能够给我带来完美的肌肉线条和身体,能够炫耀让人心情愉悦;2.选择不健身可以一直躺在床上刷手机到凌晨,而且也不用出汗洗澡了,明天不上班还可以睡懒觉
这个时候,健身获得腹肌的感受虽然也很快乐,但过往在床上躺一天,该吃吃该喝喝打游戏和看动漫的这种已经延续了一整天的安逸和快乐突然要被打断,健身前后一共要耽误我一个小时的安逸时光,人相比于获得,更厌恶失去的负面情绪就更加突出了。
所以你看,很多事情和动作本身包含的情感是固定的,就像是一个固定重量的砝码,这件事情是过往的经验和环境所决定的,在你重新建立了新的情感经验后,情感的基础值才会有所改变。
按照情感的基础值来看,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我所做出的决策,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咱们很多人都在焦虑自己自控力不足的问题,其实本质的原因是,大家在通过理性强行说服自己执行带有很浓负面情绪的动作或事件,越是想要说服自己,负面情绪也就越严重,行为就越会偏离。
所以,“理性”真正的作用不是“强迫说服”,而是让我们觉察到“情感”,并且做情感想象,改变天平的比重。
如果我要改善现在的状态,那么我就可以做几件事情:
1.在自己运动健身前1H,提前远离床和手机连续剧,降低原先安逸满足的正向情绪
2.让自己出一身汗,甚至是故意把自己身上弄脏,阻断“因为健身而要去洗澡”的负面情绪连接
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洗澡是很麻烦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更多时候引动的是负面情绪,通过理性建立对比,将其转变为“我本来就要洗澡,刚好可以健个身”,在情绪层面就成了:虽然我要经历洗澡的麻烦情绪,但还能顺便健身,去接近过去那种身材和自信的情绪就会更加凸显~
3.在实现了“自控”的结果后,不断强化这种情景状态下,建立的情绪认知,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经验模式,让这种本来靠“理性”来调整情感的“刻意做到”,变成“本能”。
同时呢~这样还能增加我们改变决策的成本和厌恶情绪。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嘛~人总是倾向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心理学上称为“避免认知失调”。
比如你在大街上,别人让你填写调查问卷,你很可能会因为抵触而拒绝,但如果他在前面加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吗?”,当你回答“是”之后,再让你填写,你会为了避免与过去的自己做出不一致的选择,造成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而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而难以拒绝了。
黄、赌、毒的上瘾机制均是如此。
最后呢,也分享一个很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正念自控法。
Part 4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提出,并被证实真实有效的方法,主要流程包括四步。
1.识别情感
当你想要打游戏时,你要能够识别,这种行为是一个感情,
2.接受情感
不要用意志力去排斥,从心理对它表示认同:情感本身是合理的。
越是强迫自己去排斥情感,那么这个动作所带来的负面情感就会越强,自控就越难实现。
3.剥离自我,观摩情感
把自己从行为中抽离,从旁观者角度去尽可能地思考打游戏代表哪些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思维层面直接到达结果,降低个体的惊喜和愉悦度,实现客体分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影迷厌烦剧透的本质原因,因为你剥夺了个体在客观想象中获得愉悦和惊喜的机会,直接传递了代表情感的结果,情感已经获取了,那么我看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4.实现分离/利用情感
等到个体和感情分开,那么诱惑你的欲望自然也就消失了。
如果咱们做不到分离,那就通过理性合理调整情感的砝码重量,来提升自己自控动作的正面情感值。
留下来两个问题讨论:
1.既然说,理性是情感的工具,那么非理性是什么呢?
2.在理性成分中,还包括逻辑、推理的部分,那么它们也属于情感的武器么?
To be continued......
还没看过瘾?
想了解我:初入简书,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攻略爱情:在恋爱中如何浪漫而不直男
有趣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我的成长故事: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