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爱成长想法
自控不是理性对感性,而是感情对感情

自控不是理性对感性,而是感情对感情

作者: 卢安克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21:14 被阅读13次

身边的人都已然成为19届毕业生,在社会上工作数月,不知道大家如何评估自己现在的一个状态?是深陷泥沼?还是渐入佳境?

最近我就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总结复盘,然后发现一个很无奈的问题:三分成长,十分匆忙。

初入职场,你会发现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下班就是下班,周末就是周末那么轻松,即便快速实现了从较自由的大学生活向固定作息模式的转型,也会面临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既要自我提升,在工作上有所精进,还要休闲放松,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

每天计划安排的满满的:早起学习,认真工作,下班运动,晚上放松......看似十分充实。

但工作总是突如其来,加班、培训,总会让你之前的所有规划乱作一团,充实变成了匆忙。

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安排生活的最好方式不是计划,而是自控。

计划赶不上变化,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变化,只要你对其有一定自控能力,就不至于在周末被安排加班的时候,心里想着:我先刷刷淘宝,晚点再做。结果就是拖延到凌晨加班赶趟,收获低成效的结果。

最近我二读《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让我对于“自控”这个词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Part 1 自控没有理性

“自控”这个词,一般被理解成自我控制,说的更直白一点,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不被短期诱惑所吸引。

更专业一点的人,会给其引申出“理性”和“感性”两个概念。

那么要解释“自控”这个概念,就得先从心理学讲讲,理性和感性从何而来?

1981年,斯佩里因“左右脑分工理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其研究得出“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结论大致如下:

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那么,两个半脑跟感性、理性又有什么联系呢?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的左脑称为“学术脑”,是理性的、逻辑的;右脑称为“艺术脑”,是感性的、直观的。

而视觉的机制,又巧合的与左右半球对身体的控制保持了一致性,双眼左侧的神经连接到大脑的右侧,双眼右侧的神经连接到大脑的左侧。

这些听着好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生理机制,却被学者研究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裂脑人(左右脑半球联系隔断后所分离所引起的思维、行为相矛盾的现象)和测谎参考技术。

裂脑人由于较为复杂在此就不做讲解,关于测谎这块其实很多人也有所耳闻,即根据一个人说话眼球的转动方向来判定你是否在说谎。

每当我们思考的时候,都需要运用我们的内感官,激活了哪一个内感官可从眼球转动得知(更详细可见链接)。比如,当人们在回忆或思考某些事情时,激活的是关于左脑(学术脑)过往经历的回忆,眼睛通常会向右上方转动;而当人们在构想一些画面或未来时,激活的是关于右脑(艺术脑)创造和想象的部分,其眼睛通常会转向左上方。(这里眼睛转动方向指的都是面向你的人的视角方向)


                                                                      心理学专业分割线


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朋友对于上述的描述都有详尽了解,但殊不知其后续,在经历了38年的发展后,人们发现虽然左右脑分别对应理性、感性,但人体理性思维系统对应着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而且并不独立,与之紧紧相连的是控制人体愉悦感的多巴胺系统。

就是说,其实理性是受到情感调控的,理性从属于感性,根本不存在理性能操控感性这一说。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关系,自古以来有以下两个比喻较为形象:

肌肉说:理性就像是肌肉,越锻炼它,它就会变得越强,越能够克制感性。

象与骑象人:人的感性好比大象,理性好比骑象人,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骑象人控制大象。

放到这里比较,结合之前的内容,两种描述中后者相对比较准确,但并不全面。骑象人的确可以引导大象的行为和前进方向,但却不能“控制”,一旦大象发起怒来,骑象人只有被甩出去的份。这也就对应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在大学有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临考前一晚大家才开始复习,更有甚者根本不复习。大家都知道,不复习有可能会挂科,但更多人的选择还是早早睡觉或是通宵打游戏。

这些大学生都有理性,会推论相应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可却没有做出自控的理性决策。

因为,自控根本不等于理性。

Part 2 理性对感性,其实是感情对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测试,给每个被试100美元,要他们去购物网站上按照自我意愿购买商品,实验者通过磁共振观测他们的大脑活动。

结果发现,在被试进行购买决策时,大脑有两个区域起了关键性作用。

伏隔核——提供愉悦感

岛叶——提供痛苦和不快

伏隔核越活跃,用户就越可能买这样商品;岛叶越活跃,用户就越可能不买这样商品。

而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这里说的“活跃”,是相对概念,在用户做购买决策时,这两个区域都会是活跃的。

基于此项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模块说”,即人所做出的决策其实是两种情感的决策,哪一块的声音大,就听那一块的。

理性的作用,只是为感情提供理论支持而已。

拿之前考试复习的例子来说:

选择复习的感情——可以是取得好成绩,来满足自我成就感的需要(打游戏容易熬夜,影响睡眠);

选择不复习的感情——可以是跟朋友一起打游戏,以获得更多快乐(复习太枯燥,而且付出了也不一定有回报)。

看似个体的考虑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每个感情都是在拿理性为借口,帮自己说话。

因此,从其机制考虑,自控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动感情。

Part 3 自控的机制 

前面我们提到过,自控参照的模式不是“肌肉说”,而是模块。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自控不能像肌肉那样越练越强,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控力呢?难道是天生的?

举个例子,四岁的小明今天吃完饭,突然奇想地想帮助妈妈收拾碗筷,结果惊喜地得到了妈妈的表扬以及一根棒棒糖;那么当小明第二天吃完饭,面对同样的场景,你觉得他还会帮妈妈收拾碗筷么?

当然会。而且他还会主动在妈妈面前提起邀功,甚至是提出要棒棒糖作为奖励。

为什么?

因为在先前的经验中,小明获取了愉快刺激反馈,就会加强下次面对同样事件,他做出同样行为的概率,这也就是心理学里,关于正强化的概念;而如果这个时候,妈妈不给小明棒棒糖了,那么第二天小明做同样的行为就会降低,因为你撤销了他的愉快刺激,这就是心理学里,负强化的概念。

著名的斯金纳箱

自控也是如此,当玩游戏的情感模块战胜了复习的情感模块,那么你就会从中获得积极的正向反馈,下次面对同样的选择,为了避免与过去的自己做出不一致的选择,造成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而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你一定会依据过去的经验做出选择,这也就是强者愈强的道理。

黄、赌、毒的上瘾机制均是如此。

因此,想要提升自控力,你就得阻断“不正确”模块的正反馈循环,不让其获得奖励和满足感。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提及的——正念自控法。

Part 4 正念自控法

正念自控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提出,并被证实真实有效的方法,主要流程包括四步。

1.识别情感

当你想要打游戏时,你要能够识别,这种行为是一个感情。

2.接受情感

不要用意志力去排斥,从心理对它表示认同:情感本身是合理的。

3.剥离自我,观摩情感

把自己从行为中抽离,从旁观者角度去尽可能地思考抽烟代表哪些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从思维层面直接到达结果,降低个体的惊喜和愉悦度,实现情感分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影迷厌烦剧透的本质原因,因为你剥夺了个体在客观想象中获得愉悦和惊喜的机会,直接传递了代表情感的结果,情感已经获取了,那么我看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4.实现分离

等到个体和感情分开,那么诱惑你的欲望自然也就消失了。

留下来两个问题讨论:

1.既然说,理性是情感的工具,那么非理性是什么呢?

2.在理性成分中,还包括逻辑、推理的部分,那么它们也属于情感的武器么?

To be continued......

还没看过瘾?

想了解我:初入简书,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思想文:教育不怪中国环境,只是败给了中国家庭

攻略爱情:在恋爱中如何浪漫而不直男

影评:《流浪地球》本质上就是53亿人的国际春运

有趣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心理学——通俗讲解睡眠与梦

我的成长故事: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进入职场,一定要理清楚的四个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控不是理性对感性,而是感情对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db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