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散文
音乐 | 破铜烂铁——听觉还是 视觉的艺术

音乐 | 破铜烂铁——听觉还是 视觉的艺术

作者: Kayla_F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02:05 被阅读5次

(写在前面的话:推荐一定要去看记录破铜烂铁音乐的影片《破铜烂铁》,否则很难产生共鸣。他们的表演七年蝉联百老汇票房冠军。)

破铜烂铁,STOMP乐队,利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一切工具,包括自己的身体发声,从而创造出奇妙的音乐来。

但其实听他们演奏,与其说是听觉的享受,在我看来,倒不如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贴切些。

当然,在听觉效果上,他们的乐曲必然也符合着音乐美学的基本要求,譬如满足了听众与演奏者的心理需求,譬如乐曲的旋律处理等等。

同其他的各类纯音乐相比,如西方交响乐,中国传统古典乐等,破铜烂铁更胜在其对视觉效果的处理上,即胜在乐器的新奇(生活化)与演出画面的冲击性上。我想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类音乐会上,很难能找出比破铜烂铁乐队更具有创造性的舞台了。

乐器的新奇。我惊叹于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所以由此推知,想来他们的听众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感慨。用扫帚,水桶,棍棒,篮球,打火机,纸牌,用一切生活中的事物来做乐器,来演奏具有一定美感的音乐,形成非常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舞台,这本身就是件先声夺人的创造。在这种形式出现之前,我不敢也不能想象这一场景。观众在欣赏表演的时候,在我看来很大的一部分精力,一定放在了对这些“乐器”视觉上的观察研究中,而非简单的对一首美妙音乐的听觉欣赏。而对破铜烂铁乐队而言,最值得赞赏的,我更认为是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对音乐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乐器不只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乐器,音乐也不仅包括传统乐器所演奏而成的乐曲;一切可以以各种形式发声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乐器(即乐器生活化),包括人本身,一切具有美感的声音都可以是音乐,不管他们以何种形式表现。

再谈画面的冲击性,即乐队的舞台表演和舞蹈。与其说是乐曲在听觉上吸引了观众,不如说是其在舞台上的肢体动作对观众更有吸引力,至少对占绝大部分的一般观众而言,更是如此。譬如影片中的茶巾单元:暗沉的雨天,一群赤裸上身的大汉,湿透的毛巾弹打铁桶,水帘在一次次敲打中有节奏的形成,太美了,这样的画面太能吸引我了,狂野而绝望的发泄,虽说搭配着那有节奏的类似鼓点声舞台效果更好,但与此同时,观众的注意力也很容易放到视觉的冲击上,听觉的体验效果反而次之。

其实如果真的只单论音乐本身,只谈闭上眼睛听,破铜烂铁的艺术效果理应是达不到这样高的层次的。对我这样一个并没有受过更多艺术熏陶的人来说,闭上眼睛,听,时间久了,我可能会腻,甚至睡着。

为什么?我反思。

认真听会发现,破铜烂铁在节奏上缺少波折,这意味着这样的乐曲故事性会削弱很多,比如我们常欣赏的《田园交响曲》,再比如我们传统的古筝曲《四面埋伏》,《高山流水》等等,我们能依节奏把它们分为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等等,依据这些乐章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在脑海形成一个故事的发展线或者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线索,但破铜烂铁乐队的音乐显然不属于这种类型。破铜烂铁更重视外在画面的创设,即舞台的表演,而忽视观众内心画面的营造。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说对破铜烂铁乐队的欣赏,必不可缺少视觉的加入。一旦少了视觉,很容易造成听众在听觉上因为一成不变,无法自己想象情境而产生审美疲劳。其实,这同样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很多音乐app上很难搜到对破铜烂铁纯音乐的收录。

再说其音色。虽然说演奏器材的生活化使得乐队更具有创造力和舞台表现力,但同时,器材的过于简单也会导致乐曲的音色陷入一成不变的窘境。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影片的最开始,六个人固定在一个类似广告牌的大屏上,这时由于器材提前固定好,不用演奏者自己携带而丰富多样,因此音色厚重、轻灵都得到展现外,在之后的表演中,乐队考虑到整体的舞台效果,所有的演奏者只能携带一两种完全相同的器材,因此音色都是比较单一的,厚重的从头厚重到尾,轻灵的也从头轻灵到底。器材的简单也导致它音色的简单,而由于乐队要兼顾表演和简单的舞蹈动作,他们不能携带过多器材,音色问题也就成了被精彩的舞台视觉掩盖的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盼望着这一问题在将来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与长足发展。

所以,与其说我在听破铜烂铁乐队的演奏,其实我更愿意说,我在看他们的表演,当然这其中耳朵不可或缺,但显然,至少对我来说,视觉占了更大的功效。

某种意义上,破铜烂铁其实更是一出及其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剧,他们的表演道具,演出形式都别具一格,别开生面。但就音乐本身而言,也许并不足以称为具有极高演奏水平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音乐 | 破铜烂铁——听觉还是 视觉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zi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