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作《摔跤吧!爸爸》,相信很多人看完都会有所感悟。
影片燃情,催泪,励志,这些都是表面,更深层次的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伟大的父爱,以及一种追求人生梦想的姿态。它值得所有人看一看。
电影中,爸爸马哈维亚身为全国摔跤冠军,但迫于家人以及生活压力放弃摔跤梦想,于是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一天,两个女儿把邻居的男孩子打得鼻青脸肿,他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魔鬼训练,并不断鼓励和支持她们,可是两个女儿不太情愿训练,女儿一直觉得很委屈、排斥,甚至反抗叛逆,把闹钟调乱,把摔跤工具弄坏……
她们不理解为什么爸爸要让她们去实现他未完成的梦想。
两个女儿有一天不参加训练,而去参加好友的婚礼,父亲气急了,跑到婚礼现场,将她们的堂哥扇了一巴掌,指桑骂槐,两个女儿很伤心,她们无法理解爸爸对她们“狠心”。
然而一切的转折正从这里开始,新娘对她们有这样一位爸爸表示很羡慕。
“我倒是很想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这样我的父亲会为我的未来考虑。从一个女孩出生开始,她们的命运就是做饭打扫卫生,全身心地做家务,然后等她们成年,就会嫁出去,并把自己交给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男人,然后为他们生孩子,抚养孩,这就是一个女生的宿命。再看看你和你的父亲,他在和全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什么?为了你们有个好的未来。他做错了什么?”
两个女儿听了新娘的话才顿悟爸爸的良苦用心,不再抱怨训练的辛苦,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和梦想而拼搏。
如果自己都默认被支配的命运,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们不是生来如此,人生有无数种可能,谁都不该被性别定义。所以,女孩,流汗吧,摔跤吧,自己去为自己的生命争取更多可能吧!
当我们小时候,被家人逼着学钢琴、学奥数、学各种兴趣班,是否也曾在心里恨过父母,这种被逼迫着努力的感受,让很多幼小的孩子,都并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而教育恰恰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如果孩子的灵魂(内驱力)没被唤醒,那么给他再多的外在影响也是很难真正改变他,特别是在学习上,如果孩子没有真正爱上学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上再多的补习班,父母再严格要求,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他只是表面在努力,在应付。
有时候无论我们家长如何努力地在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有的完全无法理解,不少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
也许我们曾试着跟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就像我也会跟我女儿讲很多关于上学学习的必要性。我把龙应台对安德烈说一段话说给了她听:“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但是某些时候孩子是听不进去的,比如在作业很多的时候,她甚至会羡慕我们大人能按时上下班,下班回到家就不用工作了。可是她哪里明白我既是上班一族又是家庭主妇;亦父亦母的我,每天忙得睡眠严重不足,却还要假装坚强;周末只有一天却还是要陪着孩子到处转悠……当然这一切,我都很乐在其中,这也是我的个人选择。尽管这样,孩子有时也会见惯不怪,也不会觉得我的努力和坚强与她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真的需要旁人的点津之笔,如果能从孩子的同龄人当中说起家长的用心良苦以及对孩子的爱,那对于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触动。
当孩子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孩子知道了爸妈对自己的用心良苦,懂得了那是更高层次的爱,这个时候不是你要孩子学习,而是孩子自己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当孩子知道了父母的爱,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明白了父母是真正为她的将来着想,他才会有动力去主动学习。
教育恰恰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有时候唤醒孩子灵魂的人有可能是同龄人,同龄人的话竟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孩子在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对于朋友和同学的话语更看中,朋友和同学在他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高,朋友同学对他们的影响力比大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都得多关注孩子的朋友们。
-END-
本文纯属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