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就是人,文章的境界就是人的境界。要使文章境界高,就要做高境界的人。做高境界的人,就必须思考一些高境界的事情,思考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多思考出世间法,少思考世间法。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文与质是文章的内在与外在。内在不好,外在再好,文章也是下品。内在很好,外在不好,文章也是中品。
文章的境界与表现的内容有关系,而不在于手法和技巧。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内容就是格局,人的境界差别就在于能够辨别善恶、美丑、智愚、崇高与卑下。内容好,怎么写都有格局。内容不好,怎么写都肤浅。
对于已经超越小我的人,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但是对于修行功夫不高的人,还是多多研究出世间法,少在世间法里面打转转。
唐代白居易的《对酒》:“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菜根谭》:“石火光中争长论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在开悟的智者眼里,人生就是石火电光,地球就是蜗牛角,任何计较和竞争都是很渺小可笑的。
我们普通人能在艺术上取得一点成就就感觉很艰难了,但是散文绘画大师丰子恺先生说艺术不过是雕虫小技,我们应该追求宗教的层次,得到宗教的真谛,艺术当然不在话下。
丰子恺先生说:“艺术的最高境界与宗教是相通的。学宗教的人,不须多花精神去学艺术的技巧,因为宗教已经包括艺术了。而学艺术的人,必须进而体会宗教的精神,其艺术方有进步。”
道可以代替技巧,但是技巧永远不能代替道。一个人取法乎上还是取法乎中下,与技巧方法没有关系,这是格局决定的。不知道什么是上的人,技法再怎么高超,格局依然不会提高,作品依然没有境界。而且越是没有境界的人,越喜欢在技巧上耍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余秋雨)
有境界的人,有境界的文章,未必讨很多人喜欢。境界不高的人和文章,常常博得最广泛的关注和欣赏,因为人家善于迎合潮流,善于讨好别人,善于迎合别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善于追社会热点。
常常读简书文章,发现读者对写作者表扬鼓励的多,提意见和建议的少,这样对写作者的提高和成长很不利。
因为进简书的门槛低,所以作者的水平普遍低,很难读到好文章,好像高水平的人都不在这里。许多作者不仅仅是技巧的不足,而是格局和境界的不足。“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菜根谭》)普通人经过十年努力,一定有高超娴熟的写作技巧,但是未必有更高的内涵和境界。
贾平凹老师倡导大散文态度,他认为散文是大可随便的,天有大美,地有大美,人间有大美,万物有大美。我们的前人,自有了这样大目光的感慨与率性,遂就有了大散文的意气,于是,万事万物皆进入文法,穷极物理,妙想迁得。或抒情或言志或赋物或达理,大至安邦定国,小至细物感怀,皆是散文的大境界。
贾平凹老师精通儒释道,加上个人天赋和后天的积累,所以他的散文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得到许多人的喜欢。
余秋雨先生也是大散文的开创者,他不光学识渊博,也深暗佛法,心胸豁达大度。
仅仅有阅历和经历的丰富不能使人和文章大气,关键在于智慧和涵养,必须从宗教中寻找智慧和境界。朱光潜先生说“以处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实就是佛法的精髓。没有宗教的修养,不能超越小我,见解就难免狭隘和有限。就只能熟技巧的小把式,华而不实,可以成为一个好写手和好写匠,但是成不了优秀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