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1年。
这一年,是孔子应季康子之召回到鲁国的第三年,孔子七十一岁,季康子将孔子召回鲁国,孔子在鲁国挂名当大夫,但闲赋在家,没有半点实权。
此时的鲁国,正是鲁哀公当政。
大凡无作为者,都极易满足,鲁哀公就是这样一个君王。他没有称雄争霸的野心,对三桓的挟持,特别是对季氏的专横,并不感到有多少不自在,他的神经似乎已经麻木。
他满足于强国不入侵,国家尚安定。
史书记载,这一年,鲁哀公狩猎,召孔子相随。此时的孔夫子已经七十一岁高龄,本无闲情逸致来随君狩猎,更不舍得花费一天的宝贵时光,无奈自己身为大夫,哀公又降旨相邀,不来便是越礼,自己岂能有那失礼之举?所以还是勉强来了。
他自然不像其他文武官员那样援弓追逐,只不过是来这里观赏一下山光水色罢了。
哀公捕获一只异兽,牛尾,狼额,马蹄,高一丈二,头上长着一对肉角,光亮滑润。
众人皆不知。
孔子仔细辨认了异兽一番,半天才说:“启奏国君,此兽名曰麒麟。太平盛世,或有圣人诞生,方有凤凰麒麟出现……”
哀公喜不自胜。
但是在群臣的恭贺声浪中,孔子默默地离去了,跟随他一起离去的还有颜回、子夏、曾参、子张、子游、子贡等几个学生,默无声息地陆续离开。
孔子眼中含泪,长吁短叹:“如今难道是太平盛世吗?如今难道是太平盛世吗?麒麟,仁兽也,口不食生物,足不践生草,有王者则至,为仁德之兽。其出必明王在位,以示祥瑞于世。故帝尧时麒麟游于郊外,万民知其为祥,不忍伤其生;周将兴,凤鸣于岐山,百姓以为瑞,争图其形,麒麟也曾现于野。自尧至今,麒麟两现于世,今次出现,无明王在位,非其时也,故折足而亡于奴隶人之手,这叫我如何不因之而感伤呢?”孔子掩面哭泣,泪如雨下。
这哪里说得是麒麟,这分明说得是孔子自己啊。
“丘犹麟也!麟之出,因不遇明王而遭害;丘生不逢时,不遇明王,故吾道难行于世,而终至于穷矣!”
自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后,这个睿智的老人,终于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彻底无语。
一个人,经受怎么样的打击,才会从数十年的仁爱、坚持变得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
一颗心,经受怎么样的摧残,才会从对世界的愤怒、悲伤变得遍体鳞伤而沉默不语?
年少学习,少年成名之时,孔子信心满满的希望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
为官大司寇,诛杀少正卯之时,孔子大刀阔斧的实践着自己的主张。
开创儒学、开私学先河之际,孔子不改恢复周礼的初心与使命。
困于陈蔡之时,断粮断炊之际,孔子依然教育弟子不曾丧失信心。
百般碰壁,不为诸侯所用之时,孔子仍然不曾失望,著书立说,传播思想,以待后世。
孔子一生,经过太多的世道艰辛,见过太多的王侯将相,更是亲身经历了太多的太平与苦难,从来不曾绝望。
但孔子,终于在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后,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是啊,再坚强的心,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就好像一块无比坚硬的岩石,在经历过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后,也会慢慢龟裂的……
孔子喟然长叹,所谓能力不敌天数,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想要再回到周礼昌盛的年代是不可能的了,唯有寄希望于后世,寄希望于自己的那些学生么,但孔子坚信,自己的理论是对的,毕竟人人都希望过上美好的时光,没有人希望生活中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里,对于这一点,孔子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都依然深信不疑。
“麟因出非其时而被害,吾道穷矣!”
好在此时,孔子正在编修的几种书早已完成,只有《春秋》一书,自平王东迁记起,直至今日,二百余年的大事可谓列举无遗。以获麟为绝笔,从今而后的记述之责便落于孔门弟子们身上了!
孔子将他的所有著作交给众弟子,命他们分头传抄,然后各藏一部。这是孔子赠给弟子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孔子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自此之后,孔子曾屡次表示,不再过问政治,其至当“西狩获麟”之后,竟然连编修“六艺”的工作也终止了。
而在孔子生命的最后的岁月里,念念不忘仍然是传承自己的思想。
现在让我们又回到本章的开篇,那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在家里焦急着等待着自己的学生,子貢。
时间又回到了公元前479年的那一天。
病中的孔子住着拐杖在门口翘首以待,等待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子贡,孔子说:“阿赐啊,你为什么来的这么晚啊?”接着就唱起了歌: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潸然泪下,对子贡说:“天下失去道义很久了,无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七天后,孔子寿终正寝!
孔子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甚至连上苍也不忍看着这个奔波了一生的充满智慧的老人在焦急的等待,终于让他等到了他的学生,可以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发扬光大的那个人。
而子贡也没有让孔子失望。孔子去世以后,子贡带头,加上其他学生,众人拾柴,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将孔子抬上了圣坛,将儒家学说的光辉思想,播撒四方,发扬光大。
“夫子之道,宏大至极,故世莫能行。纵然今日不见用于时,却可传至万古而不灭,一遇有道之明君,自能大行矣。如今各书著述已成,皆寄托夫子之道,故夫子之道犹如日月,必旷万古而常存,与天地同久远……”
但是,或许在孔子心中,并没有想到过自己将会成为亿万华人心中同自己的偶像周公比肩的圣人,对于他来讲,或许能够研究研究学问,写写书,教教学生,看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也就是他心中最终的理想了吧。至于什么圣人不圣人的想法,根本没有在孔子心中出现过。
孔子一生的功绩,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比如在文化上,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学术上,孔子出类拔萃,总其大成;在道德上,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教学上,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田舍郎就不再一一列举,何况恐怕根本就说不全。这里只说其中之一,那就是孔子真实坦诚的人格魅力。
走上圣坛的孔子,仿佛仍然在天空中,看着他的学生们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四面八方。
而经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遂为当世显学!
对于孔子的学生们来说,孔子的智慧深不可测,而他们所看不起的庶人的智慧,墨家,他们则认为是一些根本不能同孔子相提并论的学问,他们想不到,夫子的智慧,构建的礼仪的大厦,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讲这一套礼仪的大厦,不断的添砖加瓦,让它变的更加恢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