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个小例子:
孩子骑三轮车出去玩,遇到了台阶,孩子自己费了好大劲才把车子拉上了台阶。这时候,面对孩子的表现你会如何反应呢?当做理所当然还是夸奖一番?
我想大部分父母都会选择夸奖,那么又是如何夸奖孩子呢?我的下意识反应是:你真棒!你好厉害!你真聪明!
有研究表明:一群孩子随机被分为A、B两组,给予相同的题目,完成题目后夸奖A组孩子:你真棒;夸奖B组孩子:你真努力!然后再让两组孩子选择题目时,A组倾向于更简单的,而B组则倾向于更难的。因为被夸奖“你真棒”的A组担心选择更难的题目后如果做不到则会变得“不棒”!同样是赞赏孩子,结果却是截然相反!所以赞赏也是一门学问!
那么应该如何赞赏呢?在21天“描述性赞赏”打卡精进营中学到了使用描述性赞赏的方法赞赏孩子,有三个技巧:描述事实、说出感受、把赞赏总结为一个词。上面的例子用描述性赞赏的方法就是这样的:妈妈看到你刚开始拉三轮车没拉动,后来你骑上去先把前轮抬上去,之后自己上了台阶,又用力推了上去,你成功了,妈妈真开心,你的这个过程就叫做努力!
这也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中提到的,只是当初看了这本书只是头脑中的认同,并未实践到生活中,在21天打卡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赞赏,当然,这远没有“你真棒!”来的容易,但是当孩子听到我的描述性赞赏时,我看得出孩子很开心,这种开心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开心是不同的。
这两种赞赏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是事实与评价。“你真棒!你真厉害!”这样的赞赏更侧重于对孩子的评价性赞赏,孩子的解读可能是怀疑、压力或者敷衍等,担心我这次做的好被夸下次会不会还能做这么好;而第二种描述性赞赏描述的是客观事实,在孩子做的对的时候用看到的事实描述他做到的,进而肯定他的感受并把他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可以给孩子行为指导,这会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也更愿意接受生活中的挑战。
因缘于一次家里的矛盾升级,参加“描述性赞赏”21天打卡精进营。当时向战友,就是我们的助教希希求助,当时有感觉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所以一直很焦虑。在希希的帮助下,我开始了“描述性赞赏”打卡。
当时定下的21天打卡目标是:欣赏婆婆、改善关系。说真的,当时发了这个目标之后就后悔了,我觉得既然打卡,就要是真实发生的,不能有半点虚假,所以赞赏婆婆要说出来,可真的难于启齿。不过很神奇的是:我本着第一天就要赞赏婆婆的心去看,感觉以前总是看不惯的东西都被自己忽略了,相反在主动寻找能够完成赞赏这个打卡任务的点,这个感觉真的很棒。夸老人做的饭菜美味好吃,老人也会看到自己的闪光灯,增强他们的自信;夸老公周末在家带孩子各种新奇的玩,孩子特别开心,让老公更愿意带孩子,更能找到工作之外的成就感,也更愿意融入孩子的教育;夸孩子自己穿鞋子,出去玩的时候自己提着玩具,让孩子更独立;夸自己克服早上的拖延懒惰起床跑步,让自己有了坚持的动力!这就是一个看见的过程。描述性赞赏强调的就是过程,是努力和进步的过程。
心理学上有一个期待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这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项研究: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名单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些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些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所以,赞赏是有能量的,当孩子获得了赞美,会感觉受到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appreciate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感激、欣赏;另一个是增值。被欣赏的东西会增值。使用描述性赞赏的方法,让对方感到的不止是肯定,还有激励。所以,请不要吝啬于对孩子、对家人、对朋友的赞赏,因你的赞赏你们的关系会更和谐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