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让语文课,老老实实的上出语文味 -----片区教研活动之心得在这个烟雨朦胧的六月里,迎来了一年一次的四中片区教研活动。此次教研,以集体备课,相同预设,然后同级、同构异生成的形式开展,通过共同备课、磨课、上课、评课,发现诸多问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身边的课堂早已经失去了语文味,我不得不对目前的课堂产生更多的思考,我的导师丁卫军倡导简约语文,着力于“洗尽铅华的生态课堂教学观、摒弃功利的朴素阅读观和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的探索。在他理念的影响下,对语文的课堂,我有了自己的的理解,我想:语文课,就该老老实实的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从教材出发,做好文本的解读。
要做好文本的解读,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呢?
作为语文老师,拿到任何一篇文章,一本书都不要先去查阅教参、教案,不要先在网络搜寻。
1.老师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
以一个读者的身份,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还原“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文本、和作者来一次心灵的对话。因为任何可以震撼心灵的作品都不单单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实在不需要我们将它们支离破碎的逐个考究技巧手法。真正的阅读是一次次心灵之旅,是与作家思想上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是理性的解剖和心灵的意会。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在读作品,更是在读作家,读生活,读社会,读人生,读自我。唯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性情的阅读!
如果说“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教师阅读时可以深入的理解思考,归根到底只需解决“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写什么”是关注文本的内容,“怎么写”是关注文本的形式,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写什么”和“怎么写”关注文本物质形态的特征。“为什么写”关注的则是文本意识形态的特征,解决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
2.重点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
凭借语文老师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去感受文本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效果。阅读中,我们必须聚焦作品语言。在阅读中关注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组合意义,理解文本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是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从“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中挖掘出值得学习借鉴的价值意义。
3.引导学生对文本真实解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
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必须适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是学生,无论是角度、宽度;还是细度、深度,都应当是学生的。那种以自己解读的度代替教学之度的教学,必然会导致教的本义与真义、教学目的与学习主体的偏离,甚至丧失。
如果不注意以学生的身份进行适度解读,常常会出现问题设置过度的现象。要么问题过深——学生“望而却步”;要么问题过浅——弱化学生思维;要么问题过多——课堂“蜻蜓点水”;要么问题过碎——迷失教学重点。
告诉学生,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接受哪些有用的信息,得到哪些方面的能力训练,养成怎样的思维品质等。其外延不可能是个无穷大的圆,课堂的时间长度也是恒定值。所以,要想让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文本,处理好了教学内容“厚”与“薄”的关系、“深”与“浅”的问题、“取”与“舍”的问题,才可能在课堂上“吹尽黄沙始见金”。
下面,我以此次教研的《太空一日》教学设计为例,一起看看备课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和举动,把握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英雄勇于牺牲、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和举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刚听完课出来,跟我们参与备课的老师做了个简单交流,他认为这篇文章特别好上,只要把握住以上几个教学目标,把握住以上的重难点就可以。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好上,容易走偏,杨利伟在太空遇上了那么惊心动魄的情况,只要稍往这方面用力,就会上成宣传杨利伟精神的思品课,而单元提示里有“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的要求,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上成一节激发探索精神的人生理想课,或者是宣传太空知识的科普课。如何才能上成极具语文味的语文课呢?这才是艰难的。
部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法一个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对阅读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应为: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为: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严谨、科学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应该是: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只有把握住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应该才能上出这一课的语文味。
很显然,此次教学设计的文本解读是不到位的,亦或说是失败的解读,已经完全解读成了思品课的上法了。
二、从字词着手,做好语言的训练。
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观点。语文教学改革的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提出“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的有关于语文教学应奠基固本的“三实”观点,。如何做好学生的语言训练,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1.课堂教学要注重对词语的理解。
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因此,字词教学的训练一定要扎实。
以此次教研《太空一日》的集体备课设计为例:
附教案部分内容:
识记生字和词语
1、生字注音
炽热(chì) 轮廓(kuò)俯瞰(kàn) 遨游(áo) 严谨(jǐn) 稠密(chóu ) 烧灼(zhuó)五张六腑(fǔ) 千钧一发(jūn)
2、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释然(shì rán):疑虑消除
轮廓(lún kuò):轮廓,指边缘;物体的外周或图形的外框。引申为事情的概略。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wú y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以上是教研活动教案中关于字词的教学设计,很显然设计中,对于词语都采用了大篇幅的词语出示的方式,在进入新课前就给予展示,我个人是很反对这种做法的,我认为:文章中的词语,是不应该脱离语境而独立学习,一旦脱离语境,则就不容易理解了。比如:“共振”和“本末倒置”这两个词,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教学时可以在品析句子中来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共振”可以这样来设计:举“士兵过桥共振”的例子,然后得出共振的意义及比喻义;而“本末倒置”的理解,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共振:
1849年,在法国西部昂热市的曼恩河上,当列队的士兵通河上大桥时桥身突然发生断裂;
1906年的一天,一支沙皇俄国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纠纠,气昂昂地通过彼得堡封塔河上的爱纪毕特桥时,桥身亦突然断裂,…….
1831年,在英国曼彻期特附近也发生过军队齐步过桥时使桥共振致塌的事故。
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曾豪情万丈地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而现代的美国发明家特士拉更是“牛气”,他说: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为二!
共振:是可以振动的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振动的频率在听觉频率之外。
本末倒置:
打油诗:
东西大路南北走,
出门遇到人咬狗,
拿起狗来打砖头,
反被 ---------------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我用了打油诗这种趣味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补充来理解词的含义,进而理解“本末倒置”的感受。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每一篇课文里,都有着许多写得美的词语和句子。文中的词、句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示它们特定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教学时只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才能确切地理解其意义、作用和运用的目的。
此次教研的两节语文课,基本没有句子品析的有关设计,其中四中郎老师,一直到课快结束的时候,稍微说到了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可惜没有展开让学生去理解、感悟、体会。
我认为,文章里面大量的描写杨利伟心里的句子、大量表现杨利伟求实精神的句子,都可以拿出来充分让学生品析。
3.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语文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内化多种营养,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并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在各种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比如《太空一日》文本中的大量心理描写句子的积累。
三、从课堂着眼,做好朗读的指导。
语文的课堂,就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研活动中,几乎从头到尾都是教师的讲,几乎没有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词语的设计环节,整个课堂是沉闷的气氛,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以读为主,自读自悟,让学生既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又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轻松而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如《太空一日》李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求真严谨的刻画句子、甚至景物描写的句子,都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句,可以让学生大量的精读、品析,做到让学生读为主,读中悟。
早些年,大家都把重点放在读课文上,杜绝一句一句分析,但是读就变成了空读,或是纯粹在感悟中学读。拔高了少数同学的感悟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弱了。重整体了,却忽视了字词句段是密不可分的。
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读的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每一节课上都应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从评价出发,做好学生的激励。
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及时、准确的激励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发展。可见,评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在教学中,老师的评价性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灵活性、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发挥个体潜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评价语言的精当,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有的课堂“好”声不绝于耳,“棒”生此起彼伏。“你读的真好!”“你说的真棒!”简直成了课堂流行语。然而这类评价语并不一定准确、客观、具体。虽然孩子需要鼓励和赞扬,但凡事过犹不及。廉价的表扬、一味的赏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识错位,从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此次教研中,杨老师的评价就是此类的无效评价,她多次对着学生说到:“真不愧是四中的学生,你们真聪明”“太棒了”“真好”······可却是没有一句是针对着学生而产生的个性化实效评价。
反之,比如课堂上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的评价:“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了!”等等这一类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会使学生在感受到巨大成就感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由此创建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总之,我认为教学中老师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不断积累和创新评价用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更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五、从对话出发,做好和谐的互动。
传统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 ,而轻视学生的“说” ,这样九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反之,在课上,师生的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是活跃的,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
只要师生互动立足于文本,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功能依旧丝毫不能退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一个演员的独角戏,或者只有学生的任意发挥,都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健康统一。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与人生经验积累对学生的情感智慧进行启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才干、个人魅力,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情感等要素实现了有效地结合,教师对学生做好引领,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反过来又对教师的思维创新产生积极的创新作用,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而这成长,又促进了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吸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一方面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收获成功的体验,获得一种愉悦感。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师生的情绪与情感相互感染,师生思维都保持一种最佳状态,于是,课堂中的发现越多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思考的深刻性,课堂教学所无法预约的那些精彩,都会在师生互动中演绎。
此次的片区教研所听到的两节课,从设计到教学课堂,始终都是老师在满堂灌,巨细到每一个细化了的小问题上,学生的参与仅限于“懂不懂了”“懂了”“记住没?”“记住了”“好不好”“好”······这种无味得到回答上。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死气成成、昏昏欲睡的。
所以,由此可见,语文味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课堂充满语文味,师生间会结合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要,或积极思考,或热烈争论,或释然开怀,或眉头紧锁。提升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互动性,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学习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情趣。
总之,通过这次片区教研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课改的刻不容缓。在付诸实施运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实效,以校为本,坚持课改,狠抓落实。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可以展翅翱翔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多元生成中,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小社会,让学生在小社会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展示才华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培养自己互相合作与积极上进的团队精神;聚精会神听讲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操作和面对不同情况发展的应变能力。
希望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让我们把真正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带入有浓郁语文味的情境中,为下一次片区教研的展开做一个更好的铺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