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随笔教育教师
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摘要之一

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摘要之一

作者: zly云水禅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01:20 被阅读43次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

    作为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知道:

    语文教师深厚的教学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是高效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占有大量的时间学用语言、积累知识、习得技能,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保证。

    语文教师要有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高雅追求,要从碎问碎答中摆脱出来,要从漂浮肤浅中摆脱出来,要从缺少力度与深度中摆脱出来,要从缺少情味与趣味中摆脱出来,由此才能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有一定训练力度的课堂读写的实践活动。

    作为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位语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

    这种品质和能力的可贵,在于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和意志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与治学智慧,并将语文教学的美好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具备高超的语文能力,便是莫大的幸福。

    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朴素的、实在的、有效的。——余印潮(序言P1-2)

    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摘要之一

    但平时,我们是怎样处理朗读的呢?我们仅限于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听读而已,高明的老师会贴一张文雅的标签:初读、品读、精读、赏读。但是,到底怎么品读,品读要达到什么程度;到底要怎样精读,精读要精到什么程度;到底怎样赏读?用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有效赏读……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只是把这几个漂亮的标签贴上去,便不再问效果。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觉得只要自己的课堂设计有了这样的名词,就算精美了。但我们忽略了如果不贴这样的标签,谁能听出来这个环节是品读、精读,还是赏读?老师们只知道这个环节大概要“品”五分钟或者六分钟,具体学生说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把五分钟、六分钟的时间说完,这个环节就结束了。(P9)

    教学片段: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画出你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读完后,不要急于回答,你的眼睛要盯着画线的句子,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读书要学会思考,不思考,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读书作记号留下的是思考的痕迹,加批注是思考的结果。(P10)

    阅读可以出声,但阅读更需要静默。余秋雨曾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是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宁静的,是远离喧嚣的,是灵魂与文字的交融,因而,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静静读书的环境。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也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视,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当学生默默在文字中潜泳的时候,尽管他们表面“静若处子”,思维却“动如脱兔”,宁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思维的浅流,灵光在闪现。(P10)

    常规课堂上,我们注重的都是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其实不必苦心经营轻松,不必刻意制造感动,甚至可以拒绝多媒体声光电的过多冲击,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静静地阅读,默默的沉思,让他们静下心来,去勾画,去圈点去批注。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摸索到通往知识殿堂的路。(P10)

    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是否优秀,不在于他给学生讲解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P13)

    王晓春在《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所说的:“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面面俱到,却又没有一处能讲清、讲透、讲明白、讲彻底,字、词、句、篇、章、修……小学讲,初中讲,高中还在讲,一节课可能涉及三十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用了那么几秒钟,但没有把一个知识点弄清楚,所以教师一直在重复,学生一直在懂与不懂之间……”(P20)

    原来当课堂上遇到学生说“不知道”时,再找个学生来回答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当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时,有时并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出了问题。教师要善于思考,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难度太大,自己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P2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的思考参与进来,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有思考参与进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收效的课堂。(P32)

    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摘要之一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有差异,再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之精妙。孙绍振先生曾指出:作品的解读应把文化哲学层面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P38)

    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会重点强调三类语言:指令性语言、点拨性语言、总结性语言。其中指令性语言就是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须清楚、明白。并且,老师在提出指令性语言时,要尽可能重复,要一边重复一边观察学生,看看他们是否听明白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下一步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仓促的表达,不管学生明白不明白,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具体要做什么,学生却不得而知。(P46-47)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理所当然是暴露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只有真实地、完全地暴露,老师才能适时进行点拨,这个过程尽管艰难,但正因其艰难,学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从不懂走向懂,从不会走向会。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抛开资料,用思考去咀嚼一个个文字,让一个个文字在咀嚼中鲜活起来。如果仅限于把参考资料上的翻译抄写在书上,那只能掩盖学生理解的真实状况,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课堂的虚假化和肤浅化。(P60)

    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语文教师的作用是浸润,用自己的语言营造一个场,用场内所有的细节浸润孩子的每一个细胞;语文老师的作用是唤醒,唤醒孩子渴望被文字滋润的心灵……总而言之,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依靠的绝对不是技巧,而是丰厚的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林语堂也说过:“在牛津剑桥那些老师怎么去教学生,他们把学生叫过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样熏陶出来的。”这两句话,都强调了教师底蕴的重要性,教师有了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即使抽着烟谈话,也能熏出优秀的学生。(P62-63)

    守护语文的“根”,首要的就是教师有丰厚的功底。有了丰厚的文学功底、文学积淀,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三言两语的闲谈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P65)

    摘要写于:2018年8月13日凌晨1点11分

    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摘要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摘要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ne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