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今年出现了一个神剧,那就是《人世间》,十年难遇的好剧。那么多的人物,都塑造的像模像样,各有各的形态,绝无雷同,各有各的幽微和爆发,自己是自己的小宇宙,并不为着主角转,再者说了,现实的世界,谁是谁的主角,谁又是谁的配角呢?
这个剧本真正实践了那句演艺界的金玉良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于是这个电视剧是很成功,很真诚的。顺理也创造了收视率的持高不下,其实并不是观众爱看垃圾泡沫剧,只是好剧真的是很稀缺而已。其实,真正的好剧,大概率是不会被隐没的。
看了电视剧,真的很想看看原著,我很想看看,文字是怎样构筑这些事件的。有没有电视艺术的张力?有没有电视剧的透彻?因为这剧里面的演员,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戏里戏外,都有耐人寻味的精彩,他们都在参与创作,这是众人参与的集体创作。
如此以来,文字是不是会显得比较单薄,会不会没有电视剧创作的厚重,和广博。这是我很好奇的地方,我也很想知道,里面的一些细节,文字是怎么处理的。
在这部剧里面,很能看出创作者的喜好。这个喜好和先哲的取向是那样的高度一致。
里面最贤惠的郑娟就是这样的一个设定,似乎木讷,很少说话,也可以形容为少言寡语。孔子就讨厌话多的人,他老人家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老人家还说:“敏于行,讷于言”。如此就可见孔夫子的好恶了。
老子也说过“大音希声”、“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这样的话。可见老子也是比较赞同希言的,因为希言自然。而老子的道家思想一直就是道法自然的。
真正上道的,和得道的人大都不喜欢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情绪激烈的人,不喜欢那种很会说话的人,因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于是不善于说话的人,似乎更有智慧,更加被得道的先哲所看重。
其实语言说到底只是一门技术,往高了说是艺术,也只是术,是道法术器的末端了。
记得有个名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我用了很久的时间学会了说话,可是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会闭嘴。可见,静默是比善于说话更加难的一件事情,能够做到静心止语是一种很大的人生智慧吧。
在电视剧里面有一个场面是,周秉义的岳母临终了,要求见省里的领导。当时去了三个人,一个秘书,还有一男一女两个省里的领导。那个女的就是那种很能说话,也自以为很会说话的人,她在进门之前就猜度了对方的意图,还说对方如果提了无礼的要求,她自会对付。
结果,这个女领导一上来就抢话,说一句就被周秉义的岳母怼回去一句,乃至都不给她说话的计机会,她自己也感觉到了很大的阻力,以至于往后,她也不能很积极的开口了。
由此可见,那些舌灿莲花的人,在大人物面前,尤其是一个临终的老干部,见多识广的老干部面前是那么的滑稽。语言不能够真诚,真的只能参与塑造人物的虚伪。
于是看一个人,不能看她说了什么,要看她做了什么。
《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就是典型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而真正做的事情,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尤其是在贾琏偷取了尤二姐,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那一段,王熙凤的每句话,都让我不由得恶心。简直把自己说的高尚无比,崇高无比,大公无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把自己邪曲的作为粉饰成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了,乃至别人都应该感激涕零。
那一回后,我对于王熙凤产生了生理上的厌恶,对于她的言语真的能产生生理上恶心的反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不得不顶礼膜拜曹翁,真真是五体投地。
以前对于自己的口不能言而失落过,自卑过,现在看来真是没有必要。激赏那种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人,也只是一种不怎么智慧的存在。这人本身就不高明,何苦因为这样人的评价,而责难自己,又是何苦来哉!即便这人是你亲人,也可以超越这个障碍,不以为然,以至于达到不为所动。
“巧言令色鲜矣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先哲的指引,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在这个人世间,滔滔不绝的人固然热闹,能够乐于静默也是一种智慧,完全没有必要苛责自己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