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作者其人
凯尔泰斯•伊姆莱(Kertész Imre),匈牙利犹太作家,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达佩斯。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又转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1951年后,凯尔泰斯先后当过工人、编外记者、自由撰稿人和文学翻译,翻译了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依德、霍夫曼斯塔尔等哲学家的大量德语作品,并在翻译中深受影响。1975年,他的处女作《命运无常》经过十年周折才得以出版。后来相继出版小说《寻踪者》《侦探故事》《惨败》《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曾获得莱比锡书展大奖、匈牙利科舒特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2002年因 “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02—日记介绍
“这条船是大家共有的。你们建造了它,我们一起乘它出航;不过,我们无法操纵那将我们席卷的水流。既然这样,你们还需要船长、舵手、大副、二副和水手们做什么呢?”
《船夫日记》1992年出版,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记录的不是日常的琐事,而是每日的思索,是对自己平日所进行的、近乎偏执狂的思考的哲学性表述和文学性记录,是他与帕斯卡、歌德、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的对话。凯尔泰斯像一个冷静理智的科学家,用客观的眼睛,详细记录了日常生活中散落的思维碎片,坦率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尝试,将生活描述与艺术表述有机结合在一起。
《船夫日记》是凯尔泰斯对个人思想轨迹的描绘,对纳粹大屠杀和集中营生成因素的深刻思考,是他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哲学思辨,对自己写作动机和目的的残酷剖解。通过《船夫日记》,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凯尔泰斯就像一个“早产的老者”,当他在十四岁经历了一年的纳粹集中营苦难之后,他就已经成熟了;这种成熟不仅是性格上的,而且更是思想上的。可以这么说,他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用文字表述,而这种表述,是一个聋哑人振聋发聩的无声呐喊。
03—日记展示
目录 · · · · · ·
找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i
一 出航(驶向浩瀚的水面)……..…………….1
二 徘徊(在暗礁与浅滩之间)………..……….93
三 放开(轮舵)收起(船桨)幸福……..…….263
译后记 感谢奥斯维辛/ 余泽民…………………335
P6-7
在人的生命里,最终会有一个瞬间降临---就在这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突然释放出自己的力量;就从这一刻起,我们可以依靠自己,而且,我们就在这一刻诞生。
P10
假如一个人不面对现实,而总是一味地谋求与事实的和谐,那就是因循守旧。什么是现实呢?简而言之;我们自己。什么是事实呢?简而言之;无能为力。两者的关系,简而言之;道德的生活,命运。或者说;没有联系,对这一事实的接受是一个偶然与适应的过程。因此,因循守旧本身也变成了事实与无能。失掉了它的自由,炸毁了它的中枢,而将事实散落在自身的空洞之中。这些生疏、远离的毒性碎片,永远不能再拼凑成一条陌生的生命。人变沉了与自身相矛盾的对象;变成了机器、精神病患者和魔鬼。人将要变成受害者和刽子手。
P10-11
究竟什么是自由?在北极圈的黑暗岁月,我们踉跄地迈开脚步,朝我们自己选择的那颗星光靠近;同时,我们清楚地知道,这颗星星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星星呢?显然,这是由于黑暗。一个问题导向另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绕着一个圈子打转,而且,这是一个无法走进的怪圈。
我已经知道了,到底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并不存在的东西。叹息,思索,决断。我们活在具体的现实里,却渴望着决断与无所作为----因为,死亡是具象的现实与抽象的决断的恐怖遭遇,和对主人公来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统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主人公并没能体验到这些,因为死亡不可能体验。
P41
人啊!活着,但不具生命;思考,但一无所知;生活在畜群里,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不能独自地生活,虽然从属自然,但却粉碎了能将社会建设得更好的自然属性;最终,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摧毁了自然,也摧毁了社会。不过,他们最大的麻烦是,他们为自己制定了法律,却无力遵守。因此,就迫不得已地生活在谎言与自卑之中。
真理,是脆落易伤的东西。假如数以千计的青年用坚定、嘹亮的嗓音在每条街巷里吼叫的话,那么即使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会马上变成谎言、暴力与恐怖,而且迟早会变成为谋杀效劳的借口。
P46
为了日常道德规范的精神体验;在道德的意义上,可以---甚至有必要----矛盾地活着,但不能妥协得苟活。
有一条自杀的路能使人重生;但还有另一条自杀的路将人引向彻底的毁灭,而且这条路比前一条更舒适些。
P61
严重的、可以感觉到的、无处不在无物不有的失落;到底失落了什么?回首往事;我搏斗了,我被打败了。
P199
的确,在多数时间里,我们之所以是好人,与其说是出于真正的愿望,还不如说是出于道德的怯懦。这观点是否也适用于邪恶?那么,当公共道德将邪恶誉为仁善、将不道德奉为美德的时候呢?不管怎么说,道德的孤独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自持己见而承受大众舆论的压力---尤其是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所作所为,就像一个寻找安全的藏身之处的动物。当排斥(这在今天也经常发生)有可能公开地与唆使屠杀相提并论的时候,便是一种返祖现象,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动物群体的遗传承续;然而,即便在这种时候,排斥仍需要某种道德的、或与道德相仿的论据。
P232
缺少宽恕往往导致懦弱,懦弱往往导致暴虐,暴虐往往导致残酷。
P273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半途而废的、实际上是不成功的生活尝试。
什么能使我们相信,这个生活是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就是世界?
P276
不管你相信什么,你都会死掉;但是,假如你什么都不相信的话,那么对活人来说,你已经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