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日记2

作者: 鹤妍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2:08 被阅读6次

    我常常教人的最初入手方便就是:感觉你的感觉,感受你的感受。这样虽然还很刻意,但最初下手,对于思维习气难止的人,是个很有效的方便。

    接道人兄的话,刚开始是刻意,经常可以会变成自发,即“生处转熟”,自然就有进步

    观者即是所观之物,有点感觉之感觉的意思吧?

    这段时间静坐止念,越止念头越多,然后就感觉脑袋疲惫,累。

    如如觉照。止念是邪路。

    注意不是起心观察。因为就像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你起心观察,你的意识必定参与其中,所观即不如,意识与觉性纠缠在一起。妄念就会不断翻涌。

    而是觉照之中自有个歇处,情形类似于“观者即是所观之物”,你与所观交融一体,随之幻化流动。这个不容易,尤其是开始,要熟练了才比较稳定。

    一开始不要告诉自己要怎么做,一切这样的想法都是干扰,必成障碍。有个词叫“调心”,调到这样的状态。慢慢熟练深入。

    汉语天生的定义不清,讲逻辑昰汉语的弱项,甚至都有人说中国无哲学。

    道人讲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这些大德都有多少年的修行功夫,没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积累,开悟不行的。神秀的路子更适合普通人进阶。

    首先,知道之人,讲的是理,是逻辑,是你的理,你的逻辑,还是谁的逻辑,代表你,还是代表谁

    未知道就是相,是形式,我是一个除草的阿婆,除草婆是心得,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知道”之人讲的是理,是逻辑。未知道之人讲的是相,是形式。各位如实观照,多关注一下逻辑,日子长了自然“知道”。关注相多了就着相,才不利于悟道啊![偷笑]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戒定慧三学统摄于戒,戒本身便是一大法门,但要明“戒体”与“戒相”。戒体即是摄心,六祖所谓自性戒。但能摄心,不必戒,六祖所谓“心平何劳持戒”。又不能不戒,因性不离相、体不离用,须因相见性、从用明体。合之,便是沩山灵祐禅师所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只是戒的形式因人而异,只看形式、强求形式一致便是着了戒相。戒人人离不得,不只是佛家的东西。譬如人皆有为与不为,你的不为,便是你的戒。于此有意识地与修行结合,便都是持戒,就是最好的持戒。

    前年去东北边境一个小地方,当地林业局的朋友在原始森林搞的雪蛤,这东西是很名贵的药材,一大盘端上来后连吃了几只,雪蛤就是林蛙,在极寒之地要生存就要大量的觅食,储存脂肪好过冬,一口咬开雪蛤的肚子,里面有两坨厚厚的脂肪,另外还有一大坨来年要产的卵。吃着吃着,就感觉这雪蛤很辛苦的,为了活下去要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不停的觅食,还要准备繁衍后代,后来就吃不下去,吃在嘴里没什么味道了,第二天再上这盘菜就没吃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行日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bn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