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工队伍
在抗战艰苦岁月里,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王震将军率359旅开发南泥湾,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建国后,王震将军马不停蹄地率部队开发新疆,之后又挥师北上,分别于1956年率铁道部队、1958年带领十万官兵,挺进亘古荒原北大荒。
兵团二机厂的职工队伍就是由这批人和建国后国家从内地分配到边疆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就是北大荒人精神的写照。
经过五十余年的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北大仓。
这代人有的经历过抗日战争的洗礼。
有的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有的在大西南剿匪战斗中神出鬼没、屡立功勋。
有的是在朝鲜战争中身经百战,多次负伤的战斗英雄。
有的是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在战斗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的激励中成长起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知青。
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是这些人的崇高理想和世界观。
因此,在建厂初期,在三年困难时期,在自然环境异常艰苦、生活设施极端简陋的条件下,这些人把人类抗争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斗志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使配件厂两年建设,三年投产,快速发展,年年盈利。
即使在文革初期的动乱岁月,这些人仍然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干满干好八小时,业余时间闹革命”,保证了工厂生产任务月月超额完成,利润逐年增加。
这正如毛主席说的:“人的因素第一,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工厂不断发展壮大,经营年年盈利,到八十年代中期走向辉煌。年产值达三千万,职工队伍一千五百人左右。正是这些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结晶。
这些人当中有常年日夜工作,在车间生产一线出大力,流大汗,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生产工人,如被称为二机厂铁人的朱庆生、周万生,曾参加过全国群英的劳模李忠堂,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上海知青殷宣礼。
多次荣获省部级先进工作者的朱庆生、周万生,终年不分昼夜工作在锻压车间。
朱庆生担任锻压汽车后半轴生产任务的段二班班长,当时二机厂生产的汽车后半轴因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所以生产任务非常繁重。
朱庆生率领的锻二班全体工人昼夜三班倒,节假日不休息,加班加点干,班产一超再超,不断创新生产任务、班产记录。
周万生是锻三班班长,担负着耙片生产任务,由于当时这一产品农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所以当时工厂经常组织生产大会战。
锻三班用三百吨压力机下料,车工班车刃,热处理车间成型淬火。
一开始是用箱式炉加热成型淬火,为提高劳动效率,工人们自建油炉加热,极大地提高了班产。
那时,我正在热处理车间盐落炉一班当班长,翟德宽是二班班长,李朝坤是三班班长。
为了保证不误农时,三个班开展劳动竞赛,二十四小时不停炉,热火朝天的干。班产不断刷新,创新高。翟德宽多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此外,还有铸造车间老工人朱贵学,工作在造型班,常年搬动百余斤重的砂箱,班产不断创新纪录。
锻一班的冉启才、热处理的杨才发等一大批老工人也都是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工人队伍的代表。
朱庆生、周万生、冉启才、朱贵学、杨才发、李朝坤等一大批工人队伍楷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铁人王进喜宁肯你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
由于他们在年轻时常年超负荷地工作,身体严重透支,都只活了五六十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1972年3月10日至1979年10月,我在热处理车间当了七年工人,那时工厂主要生产任务是农机具配件和汽车配件。
这些产品都必须经过热处理这道工序,因此热处理车间常年都是特别繁忙。
农机产品又有一个农时的特点,为不误农时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工厂常常从机关各车间、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抽调一些工人组织生产大会战。
当时学校教师吴梅、白金香、王文芝抽到热处理盐浴炉班劳动一年,郑喜山也到热处理车间参加过生产大会战。
全车间大小盐浴炉淬火,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小盐浴炉淬火钉尺、锄尺等农机配件,大盐浴炉淬火汽车后半轴,渗碳班昼夜不停的渗碳收获机刀片和齿轮,高频班给刀片淬火,中频班对汽轴半轴进行表层淬火处理,全车间所有设备齐开动。
油炉加热汽车弓子板和耙片,然后成型淬火。盐浴炉主要担负汽车后半轴淬火调质、收获机刀片和拖拉机链轨销淬火任务,两台井式炉和两台回火炉担负产品回火正火任务。
各班组昼夜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炉,连吃饭时间都不停炉,工人轮班吃饭。
整个车间烟雾缭绕,热火朝天,各班组你追我赶,班产不断刷新创新高,工人们挥汗如雨,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不停的往下流,口渴时就打开自来水龙头,一顿痛饮。
给产品渗碳,一开始是液体渗碳,用的材料是剧毒黄铁盐和氢化钾。对人身体伤害极大,后来工厂才购进气体渗碳炉。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那时耙片淬火任务特别大,就在大车间门前盖一个临时耙片加热房,由于油炉二十四小时不停,工人为加快给耙片加热速度,不断调大油炉油门火量。
有一天三班负责调节油门的年轻工人柳云峰调油时过大,火舌突然间喷向房顶,整个小耙片淬火房顿时火光冲天,浓烟四起。工人们奋不顾身的灭火,幸好没有造成一人伤亡。
这件事厂保卫科到车间调查,要追查柳云峰责任,我在会上大胆发言,讲失火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不是人为造成的,那位保卫科长是外行,对我的发言无言可辩。
当时参加会议的厂党委副书记高洁也不想因此事追究工人责任,这位保卫科长,气得当场退出会场。
那时热处理车间常年节假日加班不休息,就连春节也要安排几位班长加班,记得我一连四、五年的除夕夜,都是在车间渡过的。
“八小时内拼命干,业余时间做贡献”是那个时期,二机厂非常流行的一句顺口溜,也是二机厂人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义务劳动的真实写照。
当时修建厂区和职工住宅区的道路,全靠全厂干部工人义务劳动。每年春季植树造林、家属区安装自来水、挖管道土方、修建住宅区厕所等工作都是组织义务劳动完成的。
这些劳动常是利用起早贪黑,或星期天进行。通常是厂广播站广播通知,全厂职工听到广播,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都会主动放下家里的活,踊跃参加义务劳动。
有些在车间三班倒刚下班的工人,也自动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投身到义务劳动中来。
1972年建职工俱乐部,为节省开支,降低工程成本,多次组织义务劳动。为了不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有几次在凌晨三四点中进行。
广大职工听到广播通知,就从床上爬起来,争先恐后地投身到义务劳动之中。
那个时代是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的。不怕苦,不怕累,默默做贡献,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关心他人,无私奉献,也是那个时期的一大亮点。
记得刚到配件厂工作一个月左右时,一天夜里两三点钟,厂广播站突然响起,把熟睡的我们唤醒。
原来是厂一名老职工的妻子,在友谊农场医院生小孩急需输血,我们宿舍十几名学徒工,急忙起床穿衣,跑到厂汽车队时,那里已经集聚了三十余人了。
大家踊跃爬上敞篷汽车,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顶着刺骨的北风,驱车三十余里,赶到友谊农场医院。
义务献血是那个时期经常发生的事。1967年夏秋时节,锻压车间当时用夹板锤下链轨销时,出现了一个意外,工人宋国安被飞出的钢头打进了肚子,被送进友谊农场医院也急需输血。
宋国安是AB型血,这次献血中我记得有北京知青曹丽娟是AB型血,还有我的同学霍春发。
1972年8月,我爱人周玉兰在友谊医院生我大儿子时也要输血,我打电话到厂里,当时是管理科长陈永化接的电话。
不到一个小时,厂里大汽车载着一车人来到友谊医院,经过血型化验,有北京知青吴波尔、张平和本厂职工江淑莲为我爱人周玉兰献上了宝贵的鲜血。
1970年9月厂商店刘新民,因胃出血手术,在这次献血活动中,我的O型血终于配对成功,也献上了一次血,这次献血还有供电所的李树和。
时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间过去了四十五年了,在此,我们全家还要再次对吴波尔、张平、江淑莲表示衷心的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