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心理想法
用这三大驱动力,激活孩子的创意引擎

用这三大驱动力,激活孩子的创意引擎

作者: 梁老师素养课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2:49 被阅读112次

    “创意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不少父母都期望孩子生来具有创意。提到它,会认为高深莫测,或者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个天赋!”“我的孩子要变得更聪明才行!”

    什么是“创意思维”?举个例子:连续一周,每天用不同的表现方式画一颗苹果,这就是最简易的创意思维。

    我们在此列举三大激活孩子创意引擎的驱动力——营造创意的环境、用规则进行约束、正确的激励措施。

    创意思维——不同视角的苹果

    因素一:营造家庭、课堂的创意环境

    神经学家霍曼·克里斯丁有句名言:“基因只是建造大脑的砖块和泥浆,环境才是建筑师。”

    1、家庭创意环境

    创意源自知识的积累、思维边界的扩大。所以阅读很重要。我问了一部分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孩子:“你家有书柜吗?”“有!但是不在我房间,在爸爸妈妈的卧室里!”“我家书柜里没有书,是个摆设!”

    有一位家长这样说:“我注重培养孩子阅读,有时带孩子去图书馆。但是家里没有书柜,因为家里看不进书,没有氛围!”

    其实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下,有不少人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认为没有氛围,是父母自身的认知局限。

    而正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看不进书”,所以孩子在家选择了玩游戏!事实上,如果放置孩子经常可见的琳琅满目的书柜,必然会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有帮助,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

    有不少伙伴用“KEEP”软件来健身。我从大学开始,一直在寝室、在家、独自晚上跑去操场健身。曾心血来潮,去健身房办过两年卡,最后没去几次,效果不佳。最大的发现是健身房内人流嘈杂、空气混浊、并非每个人都以真正健身为目的,却硬生生地混在了一起,

    私教的纠缠,空间的狭隘,偶尔的冲突,旁人的影响……如果做一项对身心有益的事情(锻炼或阅读),却总是需要依托于各种外部资源,而不是借助内在驱动力,那么便无从超越坚持。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拥有阅读习惯,就可以在最亲近的地方,最温馨的港湾——家,布置最有利于阅读的环境。

    创意与兴趣密不可分。与孩子进行原型对话,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擅长。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布置家庭创意环境。

    比如针对喜欢做科学实验的孩子,可以在家放置一些科学海报、图书、简单实验素材。培养孩子从生活中洞察现象背后的原理;针对喜欢搭建模型的孩子,可以利用废弃的旧物,制作简单的作品。我之前看到一位父亲与喜欢汽车的孩子一起,利用硬板纸,制做模拟“停车场”。

    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与他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亲子互动。砸钱买买买、各种报名参加兴趣班,效果不如经济实惠、简单易行的方法。

    因为家庭学习氛围,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其对喜爱的事情也热衷于思考、创新。

    相反,如果孩子沉迷玩游戏,对做其他事情不感兴趣,那么我们需要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无意间为其准备了有利于打游戏的舒适环境?

    2、课堂创意空间

    在课堂,我们需要注重打造舒适、灵活的自我表达空间。例如可挪动的桌椅、书写白板(纸)、彩笔等。学生可用感觉舒适的站或坐姿参与讨论。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关于“如何让尤克里里课更受欢迎”的主题。

    教室瞬间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以组为单位,思考并记录。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如果上课不是一味地穷尽老师的智慧倾囊相授,而是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动性,想一想集体的力量会滋生多大的创意!

    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方法,在个性愈发凸显的小学生面前,收效甚微,所谓“花大力气得小结果”。

    孩子们各抒己见:“可以在教室中央围成圈坐,面面相觑!”“可以在教室墙上,贴上大家怀抱尤克里里的照片,有一家人的感觉!”“把教室墙壁做成液晶屏幕,身临其境!播放尤克里里的背景音乐、视频,感受艺术底蕴!”“小组互相帮助学习,组长负责!每次随机分组!”“买来机器人,负责调音、检索我们需要的乐理知识、乐谱!”“可以偶尔去室外上课,草坪上野餐,弹尤克里里!”……

    我在可移动白板上逐一记录,并用粘性彩纸,区分开不同小组的发言记录。在讨论的时间里,大家充分施展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看出,发言中有不少对我们的教研、教育改革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孩子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滋生无尽的创意。

    孩子创意无穷

    因素二:用约束催生孩子的创意

    约束、限制可以让创意事半功倍。手头资源越少,创意越多。

    我曾经犯过错误,让我意识到事先立下规则的重要性。在课上没有事先规定用时,而是视任务达成情况,在感觉快要超时的时候,采取倒计时“十、九、八、……”的方法让学生们归位。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过类似经历。这种方法适用很普遍,会有一定效果。不过,学生们好几次都声称自己还没有完成任务,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没有事先定下规则、用时,会导致学生们缺少时间意识,并且利用漏洞来主张延迟,局面非常难堪。

    后来,我调整方法,在尤克里里表演展示环节,事先立下规则,然后进行“头脑风暴”——“要求每个组用不同的方法演奏同一首歌曲”。规定用时十五分钟,并且每隔两分钟就在黑板上记录用去的时间。虽然规则简单,但收效很好。学生们创意爆棚、亮点纷繁:

    第一组——每人依次弹奏曲谱的各行。

    第二组——两人负责弹,两人负责唱。

    第三组——组长指挥、一人弹奏、其余大合唱。

    第四组——单人独奏+三人啦啦队。

    第五组——两人弹高音谱、两人弹低音谱。

    第六组——两人伴舞、其余弹奏。

    还有一则经典案例——老师要求学生们不准说话、交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生日大小排成一排?

    一开始,学生们都露出“不可能”的惊讶表情。几秒钟后,有人站起来借手势表示自己是几月出生的,其他人便纷纷跟着做。

    还剩一分钟时,在老师的提醒催促下,学生们全部完成。但有不少人站错位置。老师进行提醒:“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很快,众说纷纭。

    比如:在地上画道时间线,或者把自己的生日唱出来,跺脚、拍手、抖肩等等。

    这则案例表明,用约束催生创意,不仅让孩子有时间紧迫感,能够“憋”出好办法,也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创新的方法。因为大脑边缘系统使得人们容易想到最显而易见的、普遍的做法(潜意识),并且就此停步,白白放弃了创新的机会。

    除了在规则、时间上进行约束,我们亦可以鼓励孩子进行逆向思维、多元思维。有个简单的办法,经常给孩子提问“如果没有……怎么办?”

    比如——

    飞机如果没有翅膀,如何飞翔?

    车辆如果没有轮胎,如何行驶?

    船如果没有帆,如何航行?

    房子如果没有木头、石头怎么造?

    创新来自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避免陷入非A即B的思维定势。物质条件丰厚的现代家庭子女,由于父母包办的观光化教育模式,导致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了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探索欲。所以我们需要刻意培养其逆向思维力——换个角度、反其道而行之,作出“第三选择”,他就会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进而学会创新。

    因素三:正确使用激励制度

    及时反馈对于创新很重要。激励制度可以由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制定。需要注意两大要点:阶段性和随机性。

    阶段性:把大目标分割成可计量的短期、长期目标,每个目标都予以奖励。随机性:确保有不确定因素或惊喜。我用课堂案例来说明。

    课上我们共同设计不同勋章——

    我与孩子一起设计勋章

    也可以共同DIY趣味内容,比如白卡、地雷、幸运翻倍等方式。规则需提前确立、也可以在过程中改进。颁发、接受勋章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除了勋章、证书之外,也可以使用口头奖励、集体鼓掌等方法。孩子们在争取、设计勋章的过程中,创意引擎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正确的激励制度

    正向引导——确保设置的激励内容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的付出是父母、老师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为了争抢勋章、争取奖励大打出手。

    重在参与——注重孩子参与的过程,不一味用标准评判结果,对自愿参与的孩子们,以鼓励为主。

    合作、交友胜于竞争——允许学生为收集勋章,私下兑换,而非强调竞争,注重打造融洽的集体氛围。用规则营造轻松、趣味的课堂环境,提升学习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处处留意、故意设置有助于激发孩子创意思维的情景对话、游戏,让孩子有动脑的机会。

    如果我们张口闭口就说“这怎么行!””不切实际,快回去做作业!“你怎么总是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会无形扼杀了孩子创意思维的萌芽,其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这么从一次次的否定中,消失殆尽。

    大多数孩子会在一个以上擅长、感兴趣的领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创意性。无论哪个方面,通过教育、培养,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成功。找到孩子独有的“天性创意领域”,尽最大努力去挖掘、激发,是我们父母、老师的必备功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这三大驱动力,激活孩子的创意引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do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