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其实跟“古希腊”一样,都是区域概念而并非是个国家。在不列颠的殖民者到来之前,纵观印度地区的历史来看,确实没有任何印度本土王朝能够完全将印度半岛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便是最强盛的孔雀帝国与莫卧儿帝国时代,也只是统一了大部分的印度半岛,但南部始终有那么点游离于北部王权管辖之外,比如迈索尔与泰米尔地区,也就是半岛南端那一块。
那么,印度为啥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呢:第一,南亚地区特别的地理位置与情况,使得印度半岛南端难以被北部所纳;第二,种族与宗教等文化实在过度复杂,基本没有绝对占据主体的族群;第三,外族入侵过度频繁,而印度本土长期处于破碎状态,根本无心无力完成一统。
从表面上来看,南亚地区即古印度文明区域的地理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尤其是印度半岛的部分,都相对平坦,至少跟东亚地区相比,情况要好很多。然而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印度半岛地区的地理复杂情况,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历史上也阻碍了印度的整体性形成。
比如,印度半岛北部是辽阔平坦的恒河平原,南部是广袤的德干高原,虽说德干高原非常古老,平均海拔也并不高,但相对恒河流域来说也完全是不在同一高度的。尤其德干高原越往南,气候越发湿热,到处都是密布的雨林沼泽,别说是古代,就算如今当地的环境之恶劣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另外在印度半岛的两侧,分别有两条并不算短也不算太矮的山脉,山脉的靠海一侧都有不少的平原地带,而这些地方在古代,都能倚仗地理优势发展成足够强悍的割据势力。
印度形势图印度素来就有“人种博物馆”、“宗教博物馆”之称,无论是种群、宗教、语言等,印度的复杂情况都是世界罕见的,白种人黄种人黑人等在印度都有分布。而印度族群实在过度复杂,也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单一族群,最大的印地人也只占今天印度人口的40%,而且印度人内部也是支离破碎的,十分松散。
在英国人到来前,印度各地都使用着不同的文字,说着不同语言,信奉着不同的神灵,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印地语在北印度非常常见,而在南印度则几乎没人会说。当年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最重要的就是“书同文车同轨”,可印度几千年来都没有真正实现,印度不仅缺少秦始皇这样的人,也匮乏这样的条件。
历史上首个统一了印度大多数地区的就是著名的孔雀王朝,然而孔雀帝国毕竟是个奴隶制王朝,阿育王虽然强悍,却并没有建立起无比强悍的王权体系,孔雀王朝内部仍旧存在着诸多实力雄厚的奴隶主群体。直到笈多王朝时代,封建体系在印度正式出现,却依旧非常松散,更加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封建制度刚刚萌芽时期的情况。
缺乏强大的王权,还有与此相匹配的相关体系,这些都使得印度古代的大多数朝代都无法对其管辖范围之内各地,形成绝对的控制拥有。尤其印度从古代开始,在种姓制度影响之下,婆罗门与众多僧侣群体拥有非常强悍的实力,作为世俗君主的刹帝利种姓,实在很难完全压制这些人。
而且,大自然赋予了印度辽阔平坦的土地,近乎于遗世独立的“次大陆”处境,却偏偏在其北部撕开了一道口子——开伯尔山口。从当年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灭掉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开始,几千年里不断有外族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建立王权,而这些外族建立的王权也很快重蹈覆辙,被其他侵入的族群所灭,大多都属于昙花一现的类型,很难持久。
德里苏丹国形势图7世纪北方的戒日帝国覆灭之后,来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势力不断侵入,开始了印度断断续续长达上千年的北方穆斯林化王朝统治时期。千年岁月之中,印度北方出现了很多由穆斯林建立的王朝,还有不少本土化的王国,而很多印度土著的印度教王公们,则纷纷在中南部地区凭借地利条件割据一方,与北方相抗。伊斯兰力量所建立起的王权本身就有极大局限,也不比以前的印度本土王朝强到哪儿去,无论德里苏丹国还是莫卧儿帝国,都没能促成印度半岛的完全统一。
一般来说,同属相同的文明体系之下才有条件最终变成一统的国度,然而古代的印度是没有这种条件的。从十六雄国时代开始,印度就始终处于一种各地王国各自为战的状态,相较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之下,诸侯虽说彼此征伐,却最初都还都尊奉同一个天子的模样完全不同。尤其是印度南部区域,这里用中原的话来说就是“化外之地”,不仅地理环境恶劣,而且当地的族群、文化等,与北印度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天长日久,印度逐渐也形成了这种割据的传统,即便英国殖民时代仍旧还有近600个大小土邦。印度历史上无论是由外族建立起的王权还是本土王朝,其统治都非常松散,对于各地强藩的存在都保持默认,像莫卧儿帝国等本来就是内部矛盾极其严重,稍不留神就崩了,根本没工夫去做秦始皇那样的事。松散混乱的文化体系,加上地理条件的局限等原因,使得印度长久无法凝聚,即便如今,其东北部、南部依旧是非常松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