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有个爸爸,跟我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聊孩子,就跟我说:
“我家孩子有点胆小,淘气堡里的新玩具她不敢自己去玩,人多的地方也不敢去,这以后肯定影响她社交啊,这个能力很重要啊!”
其实不止这位爸爸,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因为胆小,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交,而且要是情况没有太大改善,家长自己也会有点焦虑。
比如孩子看见熟悉的叔叔阿姨不敢叫人,家长担心孩子不会起码的交往礼仪,就希望孩子赶紧开口;比如孩子不敢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家长担心孩子不会交朋友,于是催他们:去嘛,你自己去玩嘛;孩子不敢自己去有点黑的房间,家长会担心孩子太懦弱、没勇气,于是鼓励他:没什么好怕的,你看看嘛……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大方方、不要忸忸怩怩;带孩子出门走亲访友,或去到任何场合,都能进退有度、举止得体;不要太依赖爸爸妈妈,遇到小挑战(黑房间、陌生的地方)能大胆一些,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胆子太小”,这些好像就很难做到了。但其实,孩子一时的“胆小”也没必要那么担心。因为:
觉得孩子胆小,我们大人也挺主观的
孩子胆小,这只是个外在表现,而且我们大人,觉得孩子“胆小”,其实是比较主观的。
比如:家长其实希望孩子有一点点为考试担心,有一点点害怕老师的批评,但是又不希望他会怕到连去学校都不敢;
家长其实希望孩子看见水、火、高台阶这些有潜在威胁的情况懂得害怕,从而能够保护自己,但是又不希望孩子怕得连游泳课都不敢参加。
虽然有时候,孩子不敢参与一些有挑战的、刺激的活动,作为家长需要一遍一遍地说:“你试试吧,就试一次,不怕不怕”,可是换个角度想,这个孩子相比之下更加小心谨慎,不会盲从,这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反而是个优点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
所以,适度的害怕是很必要的。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希望孩子大胆,而是希望孩子遇到问题更沉着、更自信。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太好把握这个平衡点。
所以,在孩子害怕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也不要嘲笑他,特别是对男孩子。
家长对男孩子在勇气方面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常常说:你是男孩子,怕什么?你是男孩子,不要哭之类的话。这就让男孩子更没机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有很多女性朋友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的老公、身边的男同事等等,和女性相比,有了不高兴的事情更喜欢闷在肚子里,通过生闷气、玩游戏、喝酒来发泄,这样做不仅伤身体,因为缺乏更好的交流,本来是小小的误会,却慢慢把亲人、朋友之间的距离拉远了。但作为男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别哭、要勇敢,跟女孩相比,可能更不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至少让孩子在害怕时,敢对着爸爸妈妈放心地表现出来。
如果孩子害怕在爸爸妈妈面前显得害怕,那,孩子很可能更胆小。
说到底,害怕是种情绪,没什么好或者不好的。理解孩子的害怕,弄清楚,在孩子的心中,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不安?
弄清楚原因,和孩子共情,安抚起孩子来,才能有效。
我们大人,如果没有共情,就很容易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然。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担心就是很荒唐啊!什么床底下有怪兽啊、柜子里面有恐龙啊之类的。
没有共情,类似下面这样的话就脱口而出了:
“都是假的,没什么好怕的!”
“你看别人都不怕!”
“别哭了,不是什么事儿都没有嘛?”
“你玩不玩,你不玩我们就回家!”
一旦这样的话说出口,只能让孩子觉得,哎,你们大人不懂,我又急又怕,说了你也不懂,我只能哭了。
所以,我们大人以前脱口而出的那几句话,不如改改说法,就能够和孩子共情了。
“都是假的,没什么好怕的!”可以改成:“哇,听上去好可怕啊!”
“你看别人都不怕!”可以改成:“妈妈陪你一起玩第一次?”
“别哭了,不是什么事儿都没有嘛?”可以改成:“现在终于没事儿了,刚才真是好惊险啊!”
“你玩不玩,你不玩我们就回家!”可以改成:“妈妈一直陪着你,你准备好了再去跟他们一起玩”。
不妨试试这样和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害怕时被理解的,哪怕他还有点怕,情绪也会稍稍平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神奇地平复了孩子的恐惧和担忧。
这个时候,再换个角度,想想我们自己,孩子平复了,家长自己的心情是不是也平静一些了?当孩子在处在慌乱、恐惧之中时,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点慌乱和恐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