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上次一次写电影相关的文章,已经过去半年,在艺考考影评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次见全民背诵默写的正规考试。而距离上次一次我自己写影评,已经过了一年半了,这一年里本来想写篇《叶问》,可因为艺考的缘故并没有下笔,本来想写篇《唐探》,可因为疫情的缘故也没有上映,就这样,一直拖到了八月,中国电影市场传来了一声巨响——《八佰》上映了。
老实说这部影片的上映本身带有巨大的历史风险的,因为会有一个帽子扣在电影头上,叫做“美化国军”,而电影中也有誓死守卫青天白日旗的场面......诸如此类的“危险边缘的试探”,而这部电影一旦上映就必定遭受非议,尤其是观众,两极分化严重,认为这是部烂片的观众,大多数持有的观点是“不尊重历史”,“糊弄观众”,“缺少《战狼》式的爱国教育意义”,而认为精彩绝伦的观众,持有的观点则是“还原真实的历史”,“教育意义深刻”,“尊重电影艺术”。有趣的是,清一色的电影公众号在介绍这部电影时都用了“优秀”的字样,而反对者们的公众号,来自广大历史学者,他们在抨击《八佰》的时候,用到了各式各样的讽刺挖苦,总结来说,便是“把观众当猴耍”。
举一个例子:
某医学史科普类公众号这样写道:
“从仓库到战场,一匹白马跑来跑去的,到底是要干嘛?”
而对于白马的解读,电影工作者们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白马象征着希望,少年的希望。”
你看,在史学人眼中,“白马”在战场里的狂奔是不符合军事常理的,换句话说,他们用及其严谨的史学眼光来扫视影片,希望这部影片不仅仅是电影人赚钱的工具,应该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而电影人们则不同了,他们与史学人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尽量跟着管虎的节奏,用艺术化的角度来解释电影。
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八佰》是一部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我们说史学人们的出发点未必是坏的,可方法用错了,用解读历史的方法解读电影解读艺术往往是行不通的,同样,用电影的视角来解读科学也是不理智的行为,在马克思哲学中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了电影里也是一样的路数。
只不过,部分史学人还没有学会尊重电影艺术罢了,而不光是有些学科素养的史学人,绝大多数的路人们都没有学会尊重艺术。
在网易云的《八佰》原声带其中一首曲子的评论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人们往往记不住真正的英雄,却记住了那些演英雄的演员。”
我很想回复一句:
“如果没有这些演员,与他们背后的每一位不辞辛劳的艺术工作者们,可能这些英雄一辈子都不会有人记得。”
相比于历史,人们更愿意看电影。
在中国的历史教育是非常缺乏的,我记得曾经我们历史老师跟我说,这世上有学生甚至连新中国是多会儿成立的都不清楚,在我初中的时候,因为班里喜欢历史的人太少了,于是我每一次的发言都被人们视为了耍帅弄酷。而到了现在,喜欢老东西的人反而成为了异类,成为了被人漠视的那位。
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无论是博物馆的修建还是动画片的宣传,都是努力保护历史的方法,显然,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历史是最不强加于人们的一种方法,你可以选择看,也可以选择不看,只不过看你可能没有因为艺术的呈现而改变你的作为,但你可能会记住,在淞沪会战末期的时候,我们也有一群英雄像斯巴达三百勇士那样保家卫国过。如果是这样对于电影来说也是成功的。那么既然这样可以让人们记住那些无名英雄们,为什么我们要带有敌意的目光去看待演绎诠释他们的演员呢?
要知道,这些可敬的演员们也跟着剧组在军营里一边一边磨练,才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还原度及其高的大作,这正是演员的,魅力所在。
而还有一些人,则为了黑而黑,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甚至有人打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名号的贬低这部电影,而随着《八佰》的热映,所有人的目光似乎都跳出了电影本身的魅力,而开始关注这部电影的花边,骂战,与评论。在一篇讽刺《八佰》的文章背后,一个评论这样写的:
“我本来对于这部电影还充满期待,可你这样一说我有些泄气了。”
于是我评论道: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你自己要去亲自看了在做评论。”
可也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充满了敌意。
上周五的点映,一对情侣坐在了我的旁边,女孩显然是陪着男孩一起来看的,电影开始至“八佰”红字出现,女孩一直玩着手机,手机的光时不时晃了我的眼,让我也有些不满。可转变发生在一群战士背着炸药包跳楼的时候,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看过手机,甚至有些哽咽声传来。
“我真没想到,国人也有这么英勇的一战。”
看完之后,她对男孩说道。
在我走下台阶之后,看见第三排坐着三个初中孩子,他们静默的坐在那里,仿佛身旁人员的走动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就这样一直盯着屏幕看,眼角泛起了泪光。
当我剔除无端讽刺之后来再看评论,声音大多数与眼泪,与爱国,与致敬有关——这可能就是大多数观众内心的真实写照了吧,或许没有人懂什么时群像,什么是意境,但看出来这些,也是一种欣赏的体现。
于是在最后离开电影院的时候,我向荧幕敬礼致敬,以当中国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最大尊重,与作为中国人对抗战军人的最大尊重——这便是我能做的全部了。
by 佐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