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我的课堂结构进行改变,第一时段是日记交流,第二时段是学生预习情况检查以及交流,第三时段是指导思辨学习以及练笔,第四阶段是评价。我也是边改边实践,边实践边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因为改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自己不确定的,总是疑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所以计划下周上一节教研课,请大家给我指导。我今天备课时,有点犹豫不决,就是第二时段学生预习情况检查以及交流,这个时段是由学生负责,因为每课一个学生,所以不能确定负责那篇课文的学生表现如何?需要不需要提前训练她?正在犹豫不决事,我看到下面薛法根老师的一个故事。
故事原话:记得是1991年初夏的一天,听说庄杏珍老师要来学校听我的课,我便让学生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读得滚瓜烂熟,还指点了一下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先写一段感想,生怕课堂上学生发言时出洋相。40分钟的课上得很顺利,特别出彩的是最后畅谈对李大钊精神与品质的感想,发言的几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沾沾自喜。
没想到庄老师在评课时,直截了当地问我:“学生的感想是即兴发言,还是预先写好的?”我搪塞了一下。庄老师毫不客气地戳穿了我的“小把戏”,严肃地说:“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演员,假课上不得!”这句话犹如针刺一般,扎得我喘不过气,直冒冷汗,也扎破了“上假课、假学习”的“泡沫”,让公开课返璞归真,走上了教学的正道。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就要奉行一个“真”字。由此,我确定了“三不讲”的教学理念: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庄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对于教学,我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上课时小小的失误,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有一次,我执教《渡船》,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课尾,一位女生在总结发言时滔滔不绝,我听着有些不耐烦,就借用文中老奶奶的“唠叨”打断了她的话:“你这样说话就叫‘唠叨’。大概善良的女人都有点‘唠叨’。”听课的师生都被逗笑了,那个女生红着脸不安地坐下来。
没想到,我自以为风趣的课堂理答环节,却被庄老师揪住不放:“你想干什么?这是风趣还是油滑?老师的笑声是赞美还是讽刺?你想要什么样的课堂?……”连珠式的拷问,让我窘迫不堪,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有人说“瑕不掩瑜”,这堂课还是上得挺好的。
庄老师一针见血地说:“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教科书,一言一行都是范本。表面上是话有点出格,但骨子里是做人有瑕疵。记住啊,课品就是人品!”
看完这段我内心笑了,想通了,自己平时如何,那节课就如何,一切按照平时训练的样子上课。我的本意就是教研,渴求大家指导,学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就要真实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