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日:“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见以异。”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人怎么能不迷惑呢。就像《诗经》里的那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一样,怨气太重了。”
诚不以富,亦见以异:这句话在现在社会很适用。有的分手不是因为有钱或者没钱,只是变心了而已。富贵和贫穷只是大家的借口罢了!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偏见如飞刀,伤人也自伤。
人是感性的动物,说话办事很难不被感情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上升到一切判断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情感出发,这无疑是一种伤人又伤及的行为。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做什么都对,甚至甘愿为对方牺牲一切;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切闪光点都会因为你个人的厌恶灰飞烟灭,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这种思维方式是缺乏思辨、没有原则的,时间长了,我们很难交到朋友、与他人合作或者收获良性的亲密关系。
推荐书籍 《思辨与立场》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呀!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齐景公问政:“君臣父子”这一套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代表思想。其中“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纲”其实是做表率的意思,也就是父亲要有父亲该有的样子,领导也要有领导该有的样子。有个成语叫“上行下效”,意思是上位者或者长辈怎么做,下面的人基本都会模仿,尤其是不好的行为举止。所以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12,子日:“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
孔子说:“根据不完整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在过去有威望的人是人们特别看重的,而子路又属于那种一诺千金之人。所以他断案不用听完全部的过程,别人也会信服。(这句话应该是批评子路,而不是表扬)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我更看重的是有没有让诉讼案件根本不发生的方法。”
必也使无讼:中国人为什么不爱打官司?
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治理的重点是教化。通过一辈又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劝人向善,使老百姓对礼敬服,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所以打官司在中国人看来是引起纷争的表现,破坏了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然而现代化发展的大潮早已使我们进入法治社会。在今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必要且高效的途径。
推荐书籍 《乡土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