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招聘季过去一个月了,你找到心仪的工作了吗?: )
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刚刚转换跑道的从业者、又或者你仍走在寻觅心仪职位的路上,这篇文章都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最近后台有很多刚入职的小伙伴们问我:入职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有哪些坑需要避开啊?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从一个稳定的环境(学校/原公司)转向一个不稳定的环境(职场/新公司),稳定状态被打破,首先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心理压力。
环境的重大改变是许多人产生压力的根源,所以,入职初期最重要的就是:应对心理压力。
职场上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
先说人际关系,职场上,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与同事合作完成任务,只要处在群体中,就会面临群体压力,职场新人面临的群体压力主要有三方面:从众、互惠、对比。
我们逐一来看。
从众心理不光存在于职场新人身上,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心理,它是典型的迫于群体压力产生的行为。
别人都那样做,我不跟着做,显得自己很不合群,或者很傻。
不合群、傻,意味着我不被群体喜欢、会被群体孤立,我不想这样,于是选择跟别人做一样的事、赞同别人的意见,这样就绝对不会出错。
只有跳出「从众」的怪圈,它才不会对我们造成压力。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了解从众在工作中会带来哪些危害,只有了解这些危害,才会主动远离从众行为。
从众带来的第一重危害是:团体迷思。
什么意思呢?
试想一下:如果在某次会议上,你和大部分人的意见不同,但碍于群体压力,最后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就会出现团体迷思:一群智慧的人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每一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
如果你处在一个讨论方案的会议中,不妨大胆讲出自己的意见,可能有时候会不中听,「全票通过」对于一个重大决策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注意语气、态度,最重要的是:拿出证据。从众带来的第二重危害是:社会性懈怠。
法国工程师马克西米利安·林格尔进行了一项实验:许多人一起拉一根绳子,测量每人释放出的力量。
他发现:如果两个人一起拉,平均每人只投入其力量的93%,如果三个人一起拉,这个数字下降到85%,八个人一起拉时就只剩下49%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
当我们产生从众行为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大的团体中,在团队里做事,假如只使出一部分力又不会被发现的话,干嘛还要使全力呢?
试想一下:开会的时候,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就越低,在团队中,我们不光会克制投入度,还会克制承担责任,因为大家都在想:一旦出事,罚不责众或者责任一起担。
建议是:无论和几个人做事,都请全力以赴,把用来想如何偷懒和推卸责任的心思,花在任务本身上。
在职场混,那些之前偷过的懒、推卸过的责任,终有一天要还的。
第二个群体压力:互惠。
先讲个事情,你可能和我有一样的经历。
今年春节收假后,我收到同事们从老家带来的各种农产品,他们还特意强调:自家地里种的,没用农药,我非常感激,欣然拿回家,我家人少,那些东西消耗的慢,才吃了一半,剩下的就坏了。
上周出去玩,回公司的时候也特地带了当地特产(一种甜食)给他们,后来偶然得知,其中几位同事其实本身不太爱吃甜食。
我们好像总做出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我们很难忍受亏欠。
互惠古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你帮我,我帮你,然而一旦主动卖出一地步,很可能把自己逼入恶性循环,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互惠这件事上,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不要随便占别人的便宜,尤其是小恩小惠。
这一点在职场上运用好的话,是非常受益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要拒绝别人送的礼物,而是不主动索取。
另外,在接受别人的心意后,也应该适时的回赠。
最后一个来自群体的压力:对比。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对比,但问题是,对比常常带给我们压力:
长得太漂亮的女生没资格当伴娘,因为她会衬得新娘不漂亮;
考试排名全班第三的小孩回家没得到表扬,她妈妈问她:某某某这几次都拿了第一,你最近学习是不是松懈了?
晋升名单上还是没有自己的名字,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后进公司的都升职了。
......
「对比」让我们只看见别人的好,不妨试着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关注自己,列出自己的优点、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做好自己,该是你的,总会是你的。
现在我们了解了初入职场会遇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由这些压力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接下来,职场新人还承担着另一方面的压力:工作表现。
入职初期,工作起来格外谨慎,很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也想好好表现,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缓解入职初期的不适感:
一方面,试着摒弃完美主义情结,不用对自己太苛刻,新手期最重要的就是尽快适应公司环境、熟悉岗位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疏忽在所难免,如果工作出现纰漏,积极善后、及时复盘,记住出现纰漏的原因,目的是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无意识的犯一些思维错误,职场新人更是如此,如果能有意识地避免它们,就能更顺利的渡过职场适应期。
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思维错误,还有如何避免它们的方法,我们逐一来看。
1.「理由」缺失
复印机前排着长队,如果想要插队复印,你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A:不好意思,我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印吗?
B:不好意思,我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印吗?因为我主管要的急。
看上去第二种好像要好一点,这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个实验,在测试者换成第二种说法时,几乎所有人都让她先复印了。
我们在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描述了事件,但忘了告诉别人原因。
上述实验里,「主管要的急」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理由,被试者们之所以不假思索的做出让步,仅只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一个理由。
所以,在工作中向别人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记得先给对方一个理由。
2.自利偏误
工作中常常会有两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任务圆满成功,两人很有可能觉得自己在任务中的贡献比对方更大一些,如果搞砸了,则会觉得对方的责任更大,这就是自利偏误--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怎么避免自利偏误呢?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或同事,那你比较幸运,如果没有,试着找到他吧。
3.行动偏误
这个社会好像对表现果断、行动敏捷的行事风格大加赞赏,如果因为谨慎思考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极有可能被认为是运气好,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迅速行动,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缺少思考而急于行动,容易酿成大祸。
避免行动偏误的方法就是:形式不明,就别急着行动,直到分析出明朗的形式为止。
4.结果偏误
我闺蜜前段时间嚷着要痛下决心减肥,于是上网做了很多功课,了解到:除了运动以外,饮食对于体重控制也特别重要,就是健身圈里常说的「三分练七分吃」,于是她运动之余,开始研究起健身餐。
那段时间她除了三餐外一点零食都不吃,就连三餐里的添加糖也拿掉了,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可能因为太想快点见效了,有点急功近利。
三个月后,突然对甜食特别饥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好不容易减下去的体重又涨了起来,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上周她特别沮丧的跟我说:决定减肥,是我做过最错误的决定,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减。
我闺蜜就掉进了「结果偏误」的陷阱--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
职场新人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如果一个任务的结果不好,并不意味着当时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5.现成偏误
上周末朋友请吃饭,地方有些偏僻,于是她发了位置给我,我按照导航行驶。
一开始挺顺利的,在快接近目的地的时候,导航把我带进了一条死路,不管我掉头重新切换几次新路线,最后都走进同一条死路,折腾了好久,才找到餐厅。
我们好像总是这样:宁愿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仅只是因为:它是现成的。
职场新人刚进公司,前辈们可能会传授一些他们的经验,像是:做汇报用什么模型、做反馈用什么模型、提意见、做计划都有模型可用。
这些模型确实有用,但不能解决新问题,或者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不管工具合不合适,任务一来就拿着模板往上套,很可能与目的渐行渐远。
想要避免「现成偏误」,就要在拿到任务的时候下意识地拒绝套用模板,试着思考:这个任务和以前的有哪里不同?我可以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达成?
这些思维陷阱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我盘点的也比较粗略,但哪怕就这五个仔细琢磨,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你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或者刚刚转换跑道的从业者,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启发,让你在职场中走得更顺。
如果你仍走在寻觅心仪职位的路上,希望你读完今天的文章,对找工作更有信心,也借这篇文章为你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