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丛新评论李彦国评介专辑从容小主文学院读书笔记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38——42章)(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38——42章)(

作者: 从心丛新 | 来源:发表于2024-01-10 06:50 被阅读0次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38章到第42章,它们分别是《砂锅的演变》《记工与派工》《后集体时期》《旱作梯田里的生命叙事》《政策导向的反思》。

    第38章《砂锅的演变》主要介绍了王金庄山高路远,耕种山地,中午不能回家,一干就是一天,午饭必须在地里做,那么用什么锅做饭呢?可能大家都会很好奇。

    王金庄祖祖辈辈用砂锅做饭,所以砂锅给王金庄的老辈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很多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对砂锅的记忆不会泯灭,因为砂锅是与王金庄的山地种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随着历史不断向前推进,砂锅很快被生铁锅所替代,然后便是铁桶、铝盆、铝锅,种山地使用铝锅做午饭,一直沿用到现在。“从古到今,把山地种作当成一台大戏,砂锅,铸铁锅,铁桶,铝盆,铝锅,这便是这出剧目的主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王金庄人使用的炊具也越来越先进,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

    看完这一章,给我更多的感觉到是好奇,什么样的地形地貌让王金庄人下地干活中午却不能回家?吃糠窝头、鸟炒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还有野菜石花菜,为什么没吃过的人吃一次准难忘?读李彦国老师和从容小主妹妹的文章,竟然让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有朝一日能去一趟太行山下王金庄,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第39章《记工和派工》,在这一章里,作者用非常详实的资料记录了后集体时期的一些事情。

    (一)关于记工。这是让李彦国老师非常自豪的回忆,因为李老师在上学时期就被当成记工员,那时候他可是一个小孩子呀,就被生产队委以重任,这可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啊!这足以证明李彦国老师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业出色,让他在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通过参与记工,他比别人更早懂得文化的重要性,也比别人更加成熟沉稳。

    老辈人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在李彦国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小时候他的与众不同,所以长大后,他成为了王金庄的能人、奇人,现在还成了王金庄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人。

    (二)关于派工。文章中有一段描写得非常生动。


    “下完工组长开始派工,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彦国常常被组长的叫声惊醒,组长在门外喊着他父亲的名字说:“你明天去后凹犁地昂……”

    父亲问:“和谁一块儿去?”

    组长说:“和竹顺伙一犋的,赶上短(驴)……。

    然后听见急促的脚步声,组长还要赶着到别家派工。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中,我感受颇深的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忙碌与热情,每天下地干活会忙到挺晚,到了晚上,队长,组长和记分员都不能回家,熬到很晚才把工下完,下完工再去派工,常常到了夜深人静。

    但那时候没有人抱怨。因为集体化初期,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队长以身作则,社员们不辞劳苦,热爱集体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坚定信念。

    而且那个年代的人特别简单又执着,“为了集体利益,一批“死硬派”不顾劳累,心向集体,更不怕得罪人。”多么单纯又纯粹的人呀!

    不像现在的人,什么事儿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涉及自己利益时,大家都乐乐呵呵、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涉及了自己的利益,马上翻脸不认人,更可怕的,有些人笑里藏刀,背后捅刀子,时代发展进步了,可是人心却比以前难琢磨多了啊!

    所以我喜欢那个时代的人,认认真真地做人,简简单单地生活,因为我就是一个简单认真、脑袋不会转弯的人,李彦国老师是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的人,身上还保留着淳朴、善良、耿直、率真的品性,所以在我眼里,他真的是一个可爱可亲的小老头儿。

    第40章《后集体时期》说的是让王金庄人无比信任的集体化道路,并没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实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天不如一天,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充分说明。


    有一个星期天,李彦国单独去拾掇地,工分定的是2.6个,事后,父亲说:“你拾掇的地扣了3个工。”

    扣完后,又从全家的总工分里多扣了4分工,李彦国明白干了不如不干。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别说是李彦国,换了谁,哪还有什么积极性啊?生产队发展到这一步,真的不能干了。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好在,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纸红头文件解散了生产队,一座危楼轰然倒下。”

    分产到户这种分地方式,让整个山庄沸腾了,把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再一次调动起来,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李彦国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精耕细作,老婆孩子一起上,累死累活不觉苦,毛驴也不甘示弱,一驴当先。”他把自己的梯田都栽遍了,年产突破了4位数,创造了既属于王金庄又属于他自己的一个奇迹。

    这一章也告诉人们,好政策就是一支强心剂,惠及到农民身上,农民的心暖和了、振奋了,潜能被激发出来了,体能和智能都可以发展到顶点。

    第41章和第42章,主要运用李彦国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王金庄各种形式的土地,因为它们是王金庄土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王金庄农耕文化的主要抓手。

    李彦国老师用特别细致的叙述介绍了厚土地、坡条地、空投地、涵洞地的土壤和耕种情况,也为我科普了土地的相关知识,王金庄因为各种类型的土地存在,所以才会有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出现,倘若王金庄的土地类型非常单一,只有单一的农作物,我想,北京的专家也不会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千里迢迢跑来对它进行实地调查、深入研究。

    因为能用于耕作的土地太少了,所以涵洞地这个特殊的土地就出现了,涵洞地盖起来时,人们创造了一个神话;被洪水冲走时。当年的神话变成了笑话。

    文中有一段议论,说到了我的心里。


    “劳民伤财去搞这么大的笑话般的修地工程,号召憨憨的山民去做这些傻傻的事情,本该千刀万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王金庄人,偏把这些敢想敢干的人供奉为精神图腾。

    因为没有前面的人看出此路不通,后面的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前行。

    探索就是王金庄旱作梯田的全部生命叙事,就是王金庄人含着眼泪,一代接一代讲给子孙的生命叙事。”


    这段话展现出王金庄人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探索对个人成长、对生活,对文化、对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是自我了解、自我提高、自我突破的手段,是人类追求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表现,是推动人类社会、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人类进步的不懈追求和重要动力。所以生命存在,探索不止;社会发展,探索不止。

    这几章还有很多亮点,让我体会颇深的是文章的过渡。例如:

    第37章到38章用简短的一段话过渡,特别得体自然,浑然天成。“李彦国从父亲身上转到自己身上,又觉得自己想的事情有点太过于沉重了,那扁担从记忆中来了,又担着对父亲的思念走了。”

    第37章《定义父亲》重点讲的是李彦国老师对父亲脾气秉性的客观概括。概括完之后就该转移话题了,这时作者巧妙运用“李彦国从父亲身上转到自己身上”这句话,直接把对父亲的回忆拉回来,然后又加入下一句议论,“那扁担从记忆中来了,又担着对父亲的思念走了”。这句话有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同时再次提及扁担这个老物件,这是承上,然后接着马上启下,“李彦国老师的大脑中又闪出一个老物件——砂锅”,由此直接引到第38章《砂锅的演变》,这样巧妙的过渡,实在让我惊艳,让我学会了如何过渡,如何承上启下。

    写到这里,我对李彦国和从容小主两位老师的敬佩又多了几分,这里边有对他们架构文章水平的敬佩,也有对他们为人品格的敬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38——4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pa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