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写作课上,回应并开始着手解决小朋友写作文一直畏惧的一个问题:没内容写,写不具体。
谈话并呈现两个思维脑图:圆形螺旋图,用以明白思维的层层推进,顺序的清晰,出发点就是中心点,写之前就已经构思好故事的整个走向。

第二个图是板块式脑图,通过对主题核心的不断挖掘,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去表述一个事情,从事情的环节,到人物的角度,以及描述的方面去组织故事,构思表现手法,有点像拼凑魔方,角度和层次越是多样,事情的记叙就越丰富。(参考舞台剧的形式冲突。更复杂的脑图和故事结构,暂不适合于这个年龄阶段。)

讨论用以明确的是,不是大事情才是有事情可写,也不是事情很多才写得具体,一件小事情也可以写得很生动,富有变化。问题是如何把小事情放大,把小冲突写出喜戏剧效果来。应该放大哪些方面,从哪些角度去展开来写。蒋军晶新出版的《作文九问》一书有提到很好的例子,‘’想做先不做,关子卖三次’’‘一分钟暂停法’,都是很好的实践,可以借鉴。
然后做一次想象作文的训练。
以韩寒年参加1999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文《杯中窥人》为例子,谈作文构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想象力背后是内在的逻辑思维在支撑,思维的清晰,叙事的严谨,语言的丰富和想象的天马行空都是彼密切相关的智力体现。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智力创造的表现,由此角度再谈作文构思过程思维的开放性和内在严密性的一致,如何层层剥笋式的展开叙述,让思维既然灵动飞扬,又森然有序。
现场再现了韩寒参赛作文的场景。(当时韩寒根本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纲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小朋友们兴致盎然,看着瓶中废纸在水中之后,快速构思,
余曼萁最厉害,稍一思考就讲了两个故事,一个从童话的角度,大海,环境污染,纸张的不同遭遇。一个则是从纸张的沉浮想到人生命运的遭遇以及意志不屈的精神,已经有韩寒当年的早慧和成熟苗头了,真是令人讶异女孩子的聪慧。
在揭晓韩寒故事的后半段之后。用身边的气球做了一个类似想象活动,吹气球、玩气球,然后借用气球,以‘’一个气球引发的故事‘’为话题,谈谈你的想象和构思,用以迁移训练。
出现了10几个故事版本,有童话的,类似故事《陶罐和铁罐》,有想象的气球旅行记,类似《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记实作文的,一个气球引发的童年矛盾和友谊回忆,有从气球遭遇谈人生遭遇,俨然有高考议论文的思维潜质。
没东西可写,写不具体,到怎么写具体,挖掘写作内容的训练犹有如破土挖笋,从外围到内在,由浅到深是一个不断进入的过程,中心意图是深藏其中的笋肉,层层剥开外面的皮叶,是写作角度,叙述路径和描述技巧的综合运用,构思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都在这里得到训练。
写作是一项智力挑战游戏,是智力创造的另一种体现,从这个角度说,写作的创造性和科学的创造性,在思维层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文理科在思维训练和培养上,并不非相互隔阂,互不相干的。
2
放上两个陶罐和铁罐,你想到什么?
放上乌龟和兔子卡通玩具,你想到什么?
再放上狼和羊,老虎和狐狸,长颈鹿和小羊,你想到什么……
从这个角度出发你想到什么?
一个场景,两个人物,一次冲突的呈现和解决,就是一个故事,故事需要有矛盾冲突,矛盾解决,照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枫树和橘子树,让你想到什么?

大树和小草,让你想到什么?

电瓶车和自行车,让你想到什么?

车库门和楼道门,让你想到什么?

三个桶,花盆,铁皮火炉,垃圾桶,让你想到什么?
这样想,是不是很有趣?生活中好像有无数这样可以联想,可以表达的东西存在。
这是思维的简单模仿,也是思维的简单碰撞,矛盾冲突成呈线性思维出现,发展,解决,也可以创造出简单的童话故事,适合低中年级的儿童研习。
换一种思维训练,让思维在一个起点上不断推进,演绎,发散,直到走向终结点。
一只鸟和一棵树,有什么故事?树被砍,鸟寻找,思维不断翻滚,朝前发展,日本的新美南吉,写了《去年的树》
一只鹅和一个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 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还有稻草人,铁皮人,还有彩乌鸦……
这种思维训练,沿着一条逻辑,去讲述一个具有成长意义的故事,像火车沿着铁轨不断前行,在森林中,草原中里,海岛上,展开无尽的探险,像经典的成长模式之路,‘’遭遇成长问题(身体的、环境的、心理的)——反抗,离家出走——奇遇历险——解决危机——成长回归‘’,这种模式的成长小说,是另一种更复杂的思维结构。
思维的认知和发展,是一个伴随身体和心灵发发育、发展的过程,不在这个话题例举范围之内,就此打住。
更多的实践,留在后续进行。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