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世界
《墙上的父亲》

《墙上的父亲》

作者: 蕭鍾傑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16:49 被阅读31次

鲁敏《墙上的父亲》这部小说中的三大主人公:母亲、姐姐王蔷和妹妹王薇都有着“小市民”的共性,然而,相对于其母与其胞妹,姐姐王蔷却不那么遭人厌弃,相反,读者同情悲哀的情绪掩盖了对其功利、虚伪等特征的不满。为解释这一现象,笔者将从共情心理学向度浅析王蔷形象的塑造手法。


《墙上的父亲》

英文中的“empathy”一词在国内多译为“同理心”或“共情心理”,其含义被描述为个体主动体验他人情感的过程。道德伦理学家H·Smith曾指出, 当某一个体意识到他人处于某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时,将不自觉地获取与他人大体一致的主观感受。因此,共情心理事实上是一种知觉机制的自动反应,具有无意识、不可抗的特点。

在文学创作中,共情心理常常发挥其对于认知人物形象的缓冲作用,使读者以更多维度、更加感性的姿态触碰文章中的主人公。《墙上的父亲》中作者对共情心理的运用主要基于对王蔷之困窘的描写。文章开头就将母女三人的生活描绘为“渗出血丝的日子”,因此姐姐王蔷既是苦难的施加者,也是悲剧伤痕的承受者。私以为,作者似乎刻意塑造了一种疼痛的命运,并以命运之苦痛为跳板,使人性的暗疾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展现于读者。除了直接、正面的人物描写,小说中还大量出现了作者本人的愤懑慨叹。这类超越符号的停顿手段,成为小说营造共情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    此外,还有亲妹妹、邻居、老温等一系列人物事件的共同压榨下,王蔷的生活之路寸步难行,举步维艰,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主观因素之外一切外部因素的牵制。因此,作者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准确拿捏,即悲哀而不过于用力,促使读者产生与之近乎同步的悲哀情绪,即上文所提到的“共情心理”。这是广义上的共情心理。

    从狭义的共情心理来看,我们可以结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暗疾”,它的普遍性构成了生活的整体荒诞。这是先锋文学的遗风流韵,生活本身愈是荒诞,揭发其荒诞面目的欲望就愈加强烈。其实这之于读者也是如此。主人公之一,姐姐王蔷的灰暗人格被血淋淋地暴露,实质上便是荒诞生活的真身的暴露。读者对这种无处不在的荒诞的理解,演化成了对王蔷的理解,甚至从理解的边缘跨向支持,跨向理所当然振振有词。这种看似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实质也是共情心理所导致的结果。    以这一心理特征作为缓冲带,便于读者与主人公置身同一维度,从而大大减小了读者陷入单一情绪的可能性——对于人性暗疾的过度厌恶,不论是对王蔷外界灰暗条件不可逆性的无奈,还是对人物本身的同情怜悯、乃至怒其不争,都最终导致了王蔷这一可憎形象少为人厌弃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墙上的父亲》

    鲁敏《墙上的父亲》这部小说中的三大主人公:母亲、姐姐王蔷和妹妹王薇都有着“小市民”的共性,然而,相对于其母与其胞妹...

  • 组诗‖ 墙上的父亲 ‖麦乡

    1.墙上的父亲 走出村街 你成为冬天的寓言 那一场难忘的暴风雪 铺天盖地还会三十年 熄灭了窗前的灯 再无同渡的船 ...

  • 温馨时光

    父亲昨天痊愈出院了,短暂的住院时光,父亲对主治护士印象特别好。父亲住院第一天,主治护士就自我介绍,还指着墙上的名字...

  • 活着(五)

    就在这时,父亲被一个铁罐差点绊倒,右手赶紧扶墙,墙上有很粘稠的东西,推着手往下滑,男孩赶紧双手拉父亲,父亲却又稳了...

  • 活着(四)

    就在这时,父亲被一个铁罐差点绊倒,右手赶紧扶墙,墙上有很粘稠的东西,推着手往下滑,男孩赶紧双手拉父亲,父亲却又稳了...

  • 父亲天天在我心中

    父亲天天在我心中 刘锦云 蓝天下,围墙上彩旗飘飘,墙壁上“盐...

  • 儿时的年味Ⅰ盼望

    关于年的传说,是父亲在除夕夜讲给我听的。那晚我和弟弟坐在父亲的膝盖上,我们的影子被灯光映在墙上,父亲拽着我的羊角辫...

  • 父亲

    小时候父亲是堵墙我站在墙上眺望远方 长大了父亲是月亮照着我走他乡 后来啊父亲成了夜里的过客代替我流干思念的泪水 带...

  • 墙上

    墙上贴着一张纸 纸上写着你的名字 而这,竟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 第一章 父 亲

    “还自己写字幅挂墙上啊?这写的什么'该来的来了,该走的走了'”父亲走进房间,看着我挂在墙上的毛笔字说,我喜欢上写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墙上的父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vz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