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因很多事,人变得慵懒、浮躁了。公婆因疫情原因,心脏不好不愿带口罩,终于回老家去了,于我也许是种解脱。现在终于可以有一些独立的空间了,以致半天都没适应过来。六年来,一直局促在狭小的空间,心情一直是烦躁的、郁闷的。两代人的教育理念、生活习惯等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怎不心生罅隙?我们对孩子比较严格,而他们却过于纵容,特别是对老公弟弟的孩子,太过溺爱。我们不能过多说什么,可我的孩子照样学样,为此不知多挨多少骂、多少打,后来女儿到初中去后,才改变很多。而他们的孙子因不爱吃饭,吃一顿骂一顿,也不服他们的管教,便很少来了。
公公年龄大了,什么都不愿做,整天等着婆婆侍候,可婆婆呢?却是个慢慢性子,每天除了做一点饭,倒垃圾,就在外面苕坐,有时饭熟了还要叫。也许她的观念就是能蹭就蹭吧,实在蹭不了,就做一餐。家里的卫生从来不做,你要做,她在边上絮絮叨叨,说她昨天扫的,天天扫,可当我在家时,一个星期未看她拿过扫帚,真的无语。也许我是个有洁癖的人,每次下班回家,厨房油腻腻的、卫生间水淋淋的,客厅到处是污渍,一双鞋我洗一下就洗一下,不然一直拖,看到真是头大。有时一直忍,没办法,他们是长辈、是父母,要孝顺。不管工作多累多忙,从头抹到尾,可第二天又是脏兮兮的。特别是饮食习惯,老人要吃软的,硬一点不吃,我们要吃硬点的,太软吃到恶心。说黄瓜是凉性的不吃,说蕃茄是凉性的也不吃,更别说蘑菇类、辣的沾都不沾,可女儿口味要重点,又要营养,弄得我左右为难,一到买菜、做饭时真的头痛,整天挖空心思想着做点啥吃。有时实在是忍无可忍,只能找老公生气,为此和老公感情淡了,甚至一度对他失望。
他们走时,没有挽留,我的心很纠结、很矛盾,并不是不想孝顺老人,只是住在一起真的有诸多不习惯,难免会有矛盾,会有不快。无怪乎有人说:“老人与子女最好保持一碗羹汤的距离。"这样的距离不会太远,便于照顾,双方不需相互牵就,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可是又有几人有这样的远见,有这样的实力呢?也许老人只有适时退场才是最好的结局,当孙子已长大,当自己还能照顾自己时,最好转身离开,不要有太多的担心、牵挂和不舍,要尽量去过自己曾想过的生活,一生何其短暂,不然为了儿女耗尽一生,却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甚至还有怨言。何苦呢?毕竟孩子是他们的,他们总有办法解决;日子也是他们的,他们总要过下去。既然你不能陪伴一生,适时放手,让儿女早点自立,岂不更好。
也许真的是距离产生美吧,对此也深有体会。我们村的一个婶娘,以前与婆婆住在一起,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真的是水火不容。后来婶娘在县城买了房子,与婆婆隔得远了,过段时间回去看下老人,大包小包的,过年过节都回来陪着,嘘寒问暖,真的是印证那句土话:“远的香,近的臭。”
说了那么多,只是想告诉自己,当我老时,要做一个新时代的老人,要懂得进退,适时转身,只为更美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