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开学有一周了,我的心情却并没有因为神兽归笼而阴转晴,新的烦恼接踵而至。上课迟到、不喜欢学习、做作业拖延、听不得半点批评、做事不专注、睡得太晚……每天上完班回家都有源源不断的糟心事,吞噬仅存的精力和耐心,让人总忍不住想要发火、吼叫,生活仿佛又回到疫情前的怪圈,想要改变,想要突破,却总也找不到出口。
今天早上又在电话里对着孩子一通数落,儿子在那头轻轻的说了一句:“妈妈我很不开心。”然后挂掉了电话。
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只有静静地呆坐着的我。
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日子会过得这么拧巴?
问题出在哪里?
……
很快,这份宁静被同事的喧闹和扑面而来的工作冲的七零八落。
午饭后的闲暇,翻开手机,读到一篇文章。一个北大女生,大四时得了抑郁症,严重到不想跟人说话,也不想见人。毕业后尽管有高学历,又是网红,有高收入,却感受不到一点快乐。后来去一家火锅店体验工作,遇到带她的师傅,被彻底感染了。
师傅也是一名女孩子,年龄与她相仿,月工资5000元,还要寄回家供弟弟妹妹上学,每天在火锅店忙得像个陀螺,却总是笑得最甜。高材生一开始很困惑,后来慢慢看懂了。师傅不贪,她的目标很小,一点一点地前进,每一个小小的收获和进步都会很满足,所以她整天都乐呵呵的。师傅有一句名言:你这一秒不快乐,它就影响你下一秒的快乐。至此,高材生终于明白自己不快乐的根源,就是什么都想要。
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自己又何尝不是跟这位大学生一样呢,贪心不满足,什么都想要,苛求自己,苛求家人,弄得家里气氛紧张,先生孩子都不开心。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世界。为什么有的人能看到玫瑰的美,而有的人却只盯住它的刺呢?
这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看待世界的态度。
积极的人能享受雨天的浪漫,而消极的人只会憎恶溅到鞋上的泥水;积极的人能开心于楼顶的开阔与明亮,而消极的人爬楼时总是长吁短叹。苏格拉底独处时可怡然自得,人多时也乐于交谈,不管在什么环境总能发觉其中的好,难怪他的学生会感慨: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心境。
是啊,同样的生活,在我眼里的一地鸡毛,也许在别人那里却是求之不来的幸福。想想生活中有多少被我们忽略的美好,阳台上绽放的绣球由粉到蓝,摇曳多姿;先生一起床就给我和孩子做早饭,鸡汤米线鲜香美味;儿子每天上学时会给我打电话说:妈妈我爱你,早点回家。安静下来,让这些美好的瞬间在脑海里一帧一帧回放,心就变得温暖而柔软,焦虑烦躁被一声叹息轻轻吐出。
回想年初时,我也曾信誓旦旦豪言壮语:2020年一定要做一个逗逼的老妈!
现在,是时候把蒙尘的愿望挖出来擦拭了。每天记录自己的小确幸,跟家人分享快乐的事,跟孩子讲讲笑话,没大没小地疯一疯。
不要总想着去管教孩子,纠正孩子,自己活通透了,家里氛围好了,孩子自然也差不到那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