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小时候常听大人如是说,心中不免疑惑,拿到一本书,不好好阅读书中内容,只看个书皮能看出什么花来?翻开报纸看看题目就可以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9478/99c17662ff3ccb65.jpeg)
带着疑问长大,参加工作后有了翻报纸的习惯,看了一版看四版,看了二版看三版,而每一版必然先浏览一遍醒目的标题,哪个新鲜先看哪个,感觉没啥兴趣再跳换另一篇。若是能遇到心仪的撰稿人,必先睹为快。这是作者长年积累的知名度所致,暂且不论。
文章的内容优劣,当然更为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标题与之匹配,总有种明珠暗投的遗憾。
由此看来,“看报看题”是有一定道理的,个中奥妙就在于这题目的吸引力,深谙此道的文人必争此一笔。
这文章的标题,短短一句话,或者只是一个词组,或仅一个词汇,高度凝炼了文章的内涵,同时又不失文笔之美,确实需要反复斟酌,下点功夫。君不见,在推荐文章中,先看哪一篇,后看哪一篇,不看哪一篇,难道不是从众多题目中筛选的结果吗?
曾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刚开始学写作文,那会别说我们,老师也没几个会写的,一到周五下午的两节作文课,题目无一例外都是“记一件好人好事”、“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记我的……” 此时,学生难,老师难,两节课结束,能交作文的寥寥无几,老师无奈,只能让大家拿回去接着写。
有一天老师请了高年级某位老师给我们辅导作文,这位老师让大家畅所欲言,问哪一部分难。有的同学说开头难,有的说中间难,有的说结尾难。老师说开头简单,比如:提起某某某,他的事迹就像大手伸进葡萄筐,一大提一大串。
于是,以后大家写作文开头都是套用这句话,搞得老师点评作文时哭笑不得。
在我读高中时,曾经有幸聆听了一位市级报主编,关于如何写出好文章的主题报告。记得当时某位校领导是一位语文老师,而这位报社主编是他的大学恩师,适逢主编下基层调研,校领导不失时机,邀请他的恩师在大礼堂给我们做了这场主题报告,至今记忆犹新。
主编把文章的开头,中间部分,结尾形象地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
貌似三者结合也不搭啊,四不像嘛。主编只是比喻,旨在强调各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凤头当然是好看啦,文章若能有一个好的开头,会给读者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引领继续阅读的兴趣;猪肚是比喻内容要丰富;而豹尾以形容文章结尾要收缩有力,不拖泥带水。
尽管这样的阐述在今天看来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当时尚处于写文小白的我们而言,其意义是深远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深受启发。
彼时主编正在报纸上连载一篇报告文学《无声的呼唤》,记述本市聋哑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后我就成了他的粉丝,每期不落读完全篇,写得真切感人。一群聋哑孩子的学习生活场景,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血肉丰满。
无声的呼唤,虽然发不出声音,但谁也阻止不了一个个鲜活生命,发自内心的呼唤,其意义在于引起全社会对聋哑孩子的关注和关爱。我不禁为作者拟出这样贴切而生动的题目拍案叫绝。
由此联想到时下流行的标题党,恨不得把题目写成一篇概述,且无不故弄玄虚留下悬念,为了吸眼球可谓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也许我过于保守,始终不能接受这样的文章标题,无论你的内容再好,直接忽略。如果需要,你完全可以附加题记嘛。
文章的题目就好比人的衣冠,或你的发饰,太高就有违和感,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喧宾夺主令人生厌。
为了让每一篇好文章不被埋没雪藏,在倾心打造文章主体的同时,请再花点心思给你的好文章拟个好题目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