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攻击性行为--金宝贝小七老师微课堂整理笔记
我们今天的课是来讲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攻击性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吗,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带有攻击性吗?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呢,为什么会欺负别的小朋友呢,或者说他有没有欺负小动物,有的孩子经常被别人打是为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遇到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大家听过小七老师微课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每次在进入正餐之前,先要上两个冷盘,先来讲一个心理学的冷知识,我们今天的冷知识叫做路西法效应。什么事路西法效应呢?1971年,美国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做菲利普津巴多,他主持了一个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试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一些被测试者,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配为监狱的狱卒和犯人,让他们去扮演监狱的狱卒和犯人,这个实验开始之后,结果非常的惊人,受测试的这些人强烈的感受到角色的影响,就去扮演这个角色,我们原来以为的这些单纯的大学生变得残暴不仁,扮演狱卒的这些人对扮演犯人的人各种身心上的欺凌,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来以为只是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没想到在这个实验中,扮演狱卒的人对扮演犯人的同学各种欺凌,攻击性行为,非常的残暴,所以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后不得不提前终止,只进行了6天,这个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这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带来的路西法效应,叫做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就被称为路西法效应,这个路西法是谁呢,在经典的圣经故事中,路西法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但是他后来成为了堕落天使,被赶出了天堂,他后来化身变成了萨班。这个路西法效应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实际就是说我们人天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呢?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说,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好多心理学家在纠结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上千年,但是人性是到底本善还是本恶的呢?至今没有一个定论,但是路西法效应告诉大家一件事,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情景下,人都会做出暴行!
问题来了,我们家可爱的宝宝是天使还是恶魔呢,家里这个可爱的孩子他到底会不会有攻击性行为呢?他要是打别人怎么办?这个问题还不大,很多家长关心心的是,我们家孩子被别人打怎么办?到底我们的小朋友什么时候会展现出攻击性行为呢?我们一个一个往下看......
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什么呢?攻击是以伤害某个逃避**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听起来好绕口,那么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呢?就是说当我们的宝宝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说他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这个幼儿就会身体上出现进攻、侵犯,或者说语言上出现进攻、侵犯的行为。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2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6岁期间迅速增加,我们国家的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比例大概是11%,而且再此当中男孩的攻击性的强度是明显高于女孩的,而且4-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是在此之后会逐渐减少,幼儿期间的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经常生气,乱发脾气。或者还有其他什么行为呢?比如说稍有不如意就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哭,闹,摔东西,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喊别人的名字、喊妈妈。我们要知道攻击性行为不仅仅是要打人,各种对于物体的施暴也是攻击性行为,比如说破坏别人的物品,把别人的食物扔到地上,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踩两脚,还有抢别人的东西,侵犯他人的财务都是攻击性行为。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还有什么呢?比如说用言语攻击他人,骂别的小朋友,或者对别的小朋友大声的叫嚷。
我们还会发现,小朋友还有诸如此类的行为,比如说打别的小朋友,踢别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会上去打人,还有别的小朋友什么都没做只是靠近他也会被他一把推倒在地上,恐吓欺负同龄的小朋友或者比他幼小的儿童。还有一种攻击性行为非常有意思,我在大量的跟家长接触的期间遇到家长的咨询,说我们家的孩子他不打别人,打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爷爷奶奶,他打不了别人,打自己的家人,这也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那这么多攻击性行为到底应该划分为什么类型呢?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如果是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来划分呢,应该划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小朋友他为了获取物品,抢别人的玩具,抢别人的食物,或者是争抢一个空间,比如说一个小朋友站在这里玩,另一个小朋友靠近他,他会把别的小朋友推开等等做出抢夺推搡的动作,这种行为叫做工具性攻击,小朋友把攻击当做获取利益的工具。敌意性攻击是直接以人为指向的,以打击、伤害别人的身心为目的的攻击性行为,比如说就是为了让你疼打你,这是叫敌意性攻击。小七老师想要告诉大家,在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中,工具性的攻击行为占大多数,敌意性攻击的行为占比非常的小。所以在此我要多讲一句,不要轻易的把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定义为这个小朋友很坏,这个小朋友怎么如此的淘气,他怎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他就喜欢打别的小朋友,其实绝大多数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工具性攻击,就是他要获取某些利益。
第二种划分方式,如果我们把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按照他的起因来划分,可以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是什么呢?就是说行为者就是打人的小朋友在没有受到别人刺激惹怒的情况下,就是别人没招他他就上去打别人的行为,叫做主动性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抢别人东西,欺负别人,控制同伴等等。反应性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呢?受别人欺负了,受别人攻击了,或者别人惹着他了,他做出攻击性行为,比如说两个小朋友本来在一块玩,没有问题,其中一个小朋友抢了玩具,这个时候被侵犯的小朋友还击,表现为愤怒,发脾气,失去控制上去打了别人,这也是反应性攻击行为,他是被刺激了。
如果我们按照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的话,可以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身体攻击特别好理解,打别人,踢别人,把别人的玩具摔在地上,这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是什么呢?口头形式喽,大声喊叫,辱骂,嘲笑,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会干一种行为是什么呢?起外号。你会经常在幼儿园里头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个小朋友大声喊臭屁蛋,臭屁蛋,这就是给小朋友起外号,这也是攻击性行为。第三种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呢?我们叫做间接性攻击。间接攻击是什么呢?这是有高超智慧的小朋友才能做得。比如说ABC三个小朋友,A小朋友要攻击C小朋友他可能不是直接的,他会给B小朋友说你去打他,或者说我们不要和C一起玩,这也是攻击性行为。
听了这么多攻击性行为的划分,那我们0-6岁的小孩子他为什么要攻击别人呢?他为什么要有攻击性行为呢?我们来看一下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叫做生物遗传因素,有很多生理学家提出,神经系统对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是有影响的,小朋友小脑成熟是比较晚的,传递快感的神经通路发育是有一个过程的,体验愉快、快感与安全感的神经通路发育是受阻的。所以,经过心理学家研究,对于有暴力犯罪者的脑电波的监测发现,我们大脑的颞叶与慢波活动,普通人中有2%显现,但是攻击性行为中有14%,另外攻击性行为很多的人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这是有一定关系的。第二个因素我们叫做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到底对一个人产生攻击性行为,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就是容易打别人,有的小朋友容易与别人有肢体冲突,而有的小朋友就很文静,那遗传因素占多少呢?大概各占一半。
很多科学家大概从1986年开始做这个研究啊,对双胞胎,专业术语叫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的研究发现什么呢?就说这个从本质上讲啊,幼儿攻击是有差别的,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更多的因素是什么呢?是后天环境教育导致,所以,大家记住,一个小朋友,他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小朋友所处的环境。
1.需求没有被满足。什么是需求没有被满足呢,比如说,我们这个小宝宝,他要喝奶,这个时候牛奶没有快速的放到我们小朋友的手中,这时候小朋友会怎么样?着急的拍桌子,着急的拍手,各种表现,这是最初的雏形,还有,比方说我们小朋友,要玩儿这个摇摇车要骑那个小木马,但是呢,各种原因,我们的爸妈没时间了,我们不要孩子玩儿孩子会着急的,怎么样?跺脚,拍这个木马,或者伸手来打这个大人,直接触发她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2.想要获得关注。举一个常见的,直接触发我们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孩子想要得到关注,比如说在这幼儿园里头,或者是在我们家里头,我们家里头的爸爸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了,这个时候我们爸爸妈妈的关注点在哪儿呢?我们的关注点在我们的朋友客人身上,所以我们的爸爸妈妈就跟我们的客人聊天说话,这个时候小朋友被冷落,孩子是特别需要被关注的,对吗?没人关注他这个孩子就要做出一些吸引关注的行为,通常表现是这样的哦,这孩子首先可能会把他最心爱玩具搬出来在大家面前玩儿,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东西。他把玩具摆弄出来之后发现大人不在意,继续聊天,小朋友不高兴了,原来你不喜欢这个,升级了,他开始捣蛋,扔东西啊其他行为,已经开始攻击行为了,大人如果这个时候你说宝宝你干什么呢?不要这样乖乖的,吸引到关注了。还有一些情况是宝宝做这样我们大人仍然没有反应,所以过来打人啊,干一些坏事,以此来从新获得大人的关注,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其实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就是工具性的,他不是真的要搞破坏,他不是真的过来要打你一下,而是想要得到你的关注。
对于这两种需求没有被满足和想得到关注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记住这句话,孩子需要有回应,以前小七老师也经常在课中强调这一点叫做及时回应,当我们的宝宝有需求,当我们宝宝哭了,当宝宝想要获得关注的时候,你要第一时间给予回应,你要理解孩子,他需要你关注他,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说,你这个宝宝,怎么这么淘气?你这个宝宝怎么这么不乖啊,我们接下来给一系列负面标签,说这个孩子是个坏孩子,其实你应该做的是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只是想要你关注他而已。
3.表达喜爱。第三种直接触发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呢,叫做表达喜爱,而这种表达喜爱呢,有些时候一直会延续到小朋友十几岁,一直成为一个少年,大家回忆一下,一个初中小男生,喜欢一个女同学的时候,他会做什么呢?欺负她。拽拽她的辫子,往她身上扔东西等等,这些行为其实表达的是,我喜欢你,有些时候在幼儿园或者在游乐场或者是在很多小朋友在一块玩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就会去打另外一个小姑娘,打另外一个小男生,为什么呢?背往往是他想表达,我喜欢你。
4.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第四种直接触发小朋友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叫做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我们的宝宝在两岁之前要语言表达能力很弱的,很难有逻辑的,有思维模式的表达她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想做的事情,他的喜爱,他表达不清楚。大家知道人与人沟通有很多方式,语言只是其中一种,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一种叫做肢体语言,所以小朋友要表达一个事情,想表达表达不清楚的时候,用行为语言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个时候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孩子怎么去推别人,他想做的事情他说不清楚,他会用这种行为来表达。第三种和第四种这两种表达障碍带来的攻击性行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的父母要好好想一想,此时此刻,这个顽皮的宝宝,这个打人的宝宝,他想要表达什么?他的需要是什么?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你能往前想一步,可能就能知道,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你就能真正的看见这个孩子,我们往往看不见孩子,因为我们往往看见的只是孩子的行为,大家能理解吗?我们往往看不见一个人,我们只能看见他的行为,因为你没有照进他的内心。
5.敌意性攻击。第五种直接的触发因素就是敌意性攻击,这种情况占比很小,但是也有,这就是小朋友展现出人类攻击的天性,这种情况非常的少见,但是也要。
6.个人空间的保护。
7.个人物品(物权)的保护。第七种直接触发我们小朋友攻击性行为原因,叫做个人物品,或者物权的保护,举个例子,我们小朋友手里面拿一个玩具,别的小朋友上来想要玩儿这个玩具,有很多小朋友上来不是抢只是好奇,只是观察,只是靠近这个玩具,这个小玩具的主人会怎么样?一把把别人推开,或者直接上去打别人,别人还没靠近玩具他已经不允许了,因为他保护他自己的东西,这种行为尤其常见的年龄是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这个阶段小朋友刚刚有物权概念,听过之前小七老师课的家长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啊,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尤其要保护自己的东西,别人但凡想要对自己的玩具食物想要侵犯她绝不允许。
至于说怎么保护孩子的物权,我在这就不做赘述,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讲过,我想说的是这个阶段孩子展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你要理解她,她只是对自己东西的保护,所以,不要说这个小朋友你怎么不懂得分享啊你怎么可以打别人呢?不要这样做。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理解他是干嘛,保护自己的东西啊。我们家长可有意思啊,孩子有时候还是过于懦弱,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玩具,不知道保护自己东西,他很焦虑说你看我家孩子,怎么不知道护着点自己的东西呀,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了他也不吭声,还有的小朋友会这样子,他手里拿着玩具,别的小朋友靠近他,他就自己递过去,直接把玩具送给别人,直接把吃的送给别人,更不要说保护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也很焦虑。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别人靠近这个玩具,孩子还是上去直接打别人,这两种,究其原因都是小朋友物权概念不清晰,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个人物品,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物品导致的,想想哦。
8.模仿与创造。第八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呢,就是模仿与创造,想一下,孩子会模仿谁?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的小宝宝走路不小心被我们地上的一个小凳子小椅子给绊了一下,比如说摔倒了,比如我们小朋友被旁边门或者是桌子给碰疼了,这个时候,这种情景常见不常见?我们的奶奶,或者是我们的爸爸走过来以后,就带着宝宝说宝宝别哭了,都是这个坏桌子坏椅子我们来打这个椅子,很生气的拍那个桌子说这个坏凳子,坏桌子撞我们家宝宝,我们来打他,这种行为常见吗?如果你经常给孩子做这样的示范,孩子能学到两样东西,第一样,错误是谁的?是那个桌子的不是我的。就是说我被撞了,我撞到桌子撞疼了,不是我的问题,是桌子的问题,这样教育孩子,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学会推诿责任,就是出现问题了,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这样的人以后参加工作,一个工作没做好,同事过来问他老板过来问他这个状况怎么没有搞好,这个项目怎么没有做好,他给你找天时地利各种原因,反正就不是我的原因,因为他从小就被教育出现问题不怪我,怪那个桌子,比如我们小朋友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千万不要说地太滑,一定要说小朋友你走路不够小心,好理解吗?第二个我们的错误给孩子观念是什么呢?好啦,出了问题我们可以用打,用攻击性行为,来进行代偿。所以说我们的小朋友攻击性行为怎么学会的?因为从小通过家里边儿家庭成员耳濡目染,告诉小朋友你受挫了,你受委屈了,怎么获得补偿?这个代偿的方式,就是攻击别人,打那个凳子打那个桌子,所以,在家里头不要给孩子做这样的错误的示范,让孩子从小去模仿这些东西。
类似的方式还有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的妈妈爸爸和宝宝一起玩儿,妈妈就开这种玩笑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好,宝宝不知道,你就说妈妈好,还是说爸爸,或者说坏爸爸,我们打爸爸好啦,逗着孩子玩儿,打家庭成员,或者奶奶说打爷爷,爷爷不乖没有早点回家等等等等。好啊,从小教孩子去攻击自己的家庭成员,在孩子看来这种方式只是常规的正常的沟通社交方式之一,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们家人从小叫我这么做,所以,这种模仿从小在孩子的脑海里头扎根。模仿与创造的第三个概念是什么?就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如果看各种影视作品,会耳濡目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动画片叫喜羊羊与灰太狼,我无意评价这个动画片的好坏,但小七老师个人建议是这里头有大量攻击性的行为和动作,不要让孩子看,比如说,这个灰太狼出去没有抓到羊,这个红太狼会怎么办?拿那个平底锅在灰太狼的脑袋上咣咣的砸两下,你看是一些简单的行为,孩子学到的叫攻击,我们有大量的这种影视作品,动画片当中有攻击性行为和侵犯别人的动作,孩子都看在眼里。大家想一下,我刚才说的孩子嘴里的第一个不字,从哪里学到的,孩子第一次打人,这个打的动作,从哪里学到的?
给大家展示的这张图片呢,是班杜拉的模仿实验,叫洋娃娃实验,这个班杜拉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他做过了波波玩偶实验,这个波波玩偶实验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小朋友分为两组,一组小朋友观察成人是如何攻击,如何来打这个波波玩偶的,另外一组小朋友呢?看到我们的成人和这个玩偶的和谐相处,看完之后,我们把小朋友放到这个有玩偶的这个房间当中,大家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之前看到成人攻击玩偶的小朋友,学会是什么?这个试验的结果,当成人不在场的时候,观察了成人暴力行为的一组孩子,他们的行为倾向就是模仿他们看到成人的行为,去打这些玩偶,而且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更严重,而且这里都有个很有意思的倾向,就是说小朋友从同性别长者当中学到的更多,就是男孩儿跟爸爸学到了更多,女孩容易跟妈妈学的更多,好理解吗?外一个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些没有看到攻击性行为这个动作的小朋友呢,展现出对这个玩偶的攻击行为非常的少。大家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港台各种影视作品当中,有一个系列非常有名,叫做古惑仔系列,大家有没有看过?大家知道这个古惑仔系列导致有多少未成年孩子去模仿他们当中的那些动作,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想一想,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去接触影视作品当中的一些暴力行为。
最后跟大家来分享几个应对攻击性行为的基本原则,叫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
1.情绪接纳与行为划分原则
2.温柔而坚定原则
3.理解与回应原则
4.规矩与爱原则
第一项基本原则叫做情绪接纳与行为划分原则。什么意思?那就是当我们小朋友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是需要接纳孩子这个愤怒的情绪的,需要跟孩子讲话的方式是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呀?是不是因为旁边那个小朋友抢你的玩具呀?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啊因为什么什么什么,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直接上来就讲要纠正和划分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教育宝宝,非常严重的一个错误是什么呢?我们经常直接划分孩子的行为错误和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上来就说,宝宝你这样做不好,你不是一个好孩子,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先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先。我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有可能觉得你是懂我的,你是理解我的,才有可能有后边儿的行为纠正。
温柔而坚定的原则和理解与回应原则还有规矩与爱的原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教育小朋友的时候啊,要温柔而坚定是什么呢?我们跟小朋友说不说你这个行为不可以,我们有无数种方式可以说,但最差的一种是什么呢?是喊叫,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啊,说如果嗓门儿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驴将会统治地球!如果我们平时教育宝宝一定要大喊大叫,一定要训斥他的话,那么,我们其他的教育的手段,还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在情绪接纳的基础上,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
我说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多原因,是因为孩子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你需要想的是什么呢?理解他,回应他,而不是直接说不可以,规矩与爱的原则是什么,我们讲说我们给小朋友一规据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定是建立在带着爱的前提下啊,我们对小朋友是无限的爱,请带着规矩去爱她,不要你爱和无限的爱,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爱,有句话说的非常好,说我们给孩子的爱,是无限的,是无条件的,同样我们给孩子的规矩,也是带着爱的,我们对孩子的规矩是什么呢?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
除了这四个基本原则,还有四个基本理念和心态啊,第一个是我们是要解决问题还是预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育儿的核心,我们大多数家长是什么呢?我们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着去解决问题,还是你要提前来看寻孩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提前预防呢?家里都着火了,你才想着救火,还是说我们提前做好防护呢?孩子已经出现攻击性行为了,孩子已经不合群了,才想着去解决,还是说你要提前就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交能力强的人,一个有自信的人,大都知道做早教,做早教到底有没有用的,要不要这么早呢?你就知道,做早教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提前的工作。
第二个我们是要让孩子跟别人和谐相处,和谐合作,有团队精神还是唯我独尊,你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让这个孩子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还是这个人能成为一个能和别人和谐相处的人?第三个,你是要孩子害怕你,还是害怕规矩?你是要让这个孩子有判断事情的价值标准,还说这孩子很惧怕权威,有的妈妈讲话说我们家孩子,特别怕我,只要我在家里就很乖。,我想问的是如果你不在家呢?这个孩子进入社会,你能天天守着她吗?所以孩子应该敬畏的是规矩规则,有自己的判断道德标准,而不是害怕权威。
最后一点,你是想帮助孩子,还是想自己解脱呢,有时候孩子被别人攻击被别人侵犯,是你想出一口恶气,还是真正的想帮助孩子,想清楚这四个基本理念和心态,你大概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对吗?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一个小时之内很难全部阐述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点点滴滴,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最后说的那四个原则,肯定是个基本的理念,想清楚这些问题,基本上,你就清楚怎么样来应对和提前预防孩子的问题,而大家都知道小七老师倡导让大家去带着孩子去上早教带,强调让大家去金宝贝去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要做提前预防和探寻原因的动作,而不是说等孩子出现问题,再去临时抱佛脚,今天的微课堂大概增加这个样子接下来小心老师跟大家来做一下2017年上半年微课堂的精彩预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