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
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要让他们自己解决?小心你可能在培养“丛林法则”

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要让他们自己解决?小心你可能在培养“丛林法则”

作者: 小人国无小事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18:32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我们详细讨论了什么是一般攻击性行为,以及面对攻击性行为我们成人应该具有的态度,目的是为了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注意——不能总是把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看成无伤大雅的小事,有意的攻击行为任其发展下去会在日后导致很多问题。

    儿童初涉与他人的社交互动,所有的社交技巧和情感控制能力都通过成人的引导以及对于成人的模仿学习而来。比起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甚至是认知能力来说,成人在儿童社交情感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认为最为关键和重要,不可或缺。

    在发出上一篇文章之后,一个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是说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要让他们自己解决么?”

    这个问题问得我一惊,想想以前好像是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不能总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独立性。好在朋友问了这个问题,在深入讨论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包括攻击性行为在内的社交冲突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先来探讨探讨成人在孩子的社交过程中,特别是面对社交冲突时,到底是介入呢还是不介入呢?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又需要后退给孩子空间呢?

    孩子之间出现社交冲突成人什么时候应该介入?

    孩子们在相互的交往之中几乎是会不断地出现冲突和摩擦,年龄越小冲突越多,而且一冲突就是肢体冲突,又咬又打的。年龄大一些的到三岁以后会稍微温和一些,例如扯着一个玩具谁也不放手,或者为一个座位出手把别人推开,或者向老师报告有人不愿意分享。再大一点的四五岁的孩子在社交中就开始出现一些有意的行为,例如联合起来排挤一个孩子,或者用语言戏弄别人,又或者仅仅是因为一句“你是/不是我的朋友”而起的口头争执。

    通常在这些冲突中,成人能保持头脑冷静就不错了^^而对于头脑冷静尚不是问题,还希望对孩子进行一些引导和教育的家长,以及专业的育儿工作者来说,就要学会辨认介入的时机。

    先说重要的。出现攻击与被攻击的冲突时是一定需要成人介入的!不论是肢体攻击,还是语言攻击,一旦看到两个人在一起掐架,需要立即当下的阻止。

    为什么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因为孩子很难在出现攻击和被攻击行为的时候还具备理性解决矛盾的能力,这一点不论年龄,有很多成人也一样

    当攻击涉及肢体的时候,冲突双方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大脑根本无法进行高层次的思考,例如协商、分享之类的技巧。在高度紧张甚至觉得不安全的状态下,大脑能想到的策略只能是“”或“”,是一种最本能的应激反应。成人如果对于这样的冲突放任不理,孩子很快就会形成使用最低层次大脑解决与他人冲突的回路。所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丛林法则”,是唯一不需要教就能掌握的能力。

    当攻击涉及语言的时候——一般是孩子明知肢体攻击不被接受,就会转而使用语言攻击。排斥和戏弄是最常见的,仅仅一句“你不可以和我们玩!”就会让另外一方很伤心。被攻击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支持,会感觉孤独和被排斥,慢慢地造成低自我价值感甚至抑郁状态

    除了需要立刻阻止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冲突,帮助孩子们情绪降温之后再处理矛盾之外,如果是经常起冲突的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成人也需要加强观察,注意气氛升温的信号。

    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孩子在一起玩,成人是需要全程看着的,因为他们不具备基本的社交技能,“一言不合就开打”甚至“开咬”指的就是他们;三岁之后社交能力会增长,但多数还是需要在成人的监督下才能遵守最基本的社交准则,例如分享,按顺序轮流等等,需要大量的监督和引导。

    所以年龄也是成人是否需要介入的一个判断标准,主要与是否有能力掌握、有没有掌握社交技能相关。

    幼儿园里中班和大班的小家伙们在社交方面就会好很多,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社交技巧也变得娴熟,这才能让我们松口气——自己玩去吧!

    孩子之间在社交中成人什么时候不应该介入?

    孩子在社交过程中也的确有一些我们成人不应该介入的时候,甚至包括有冲突的时候。

    为什么会有“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说法?因为孩子有天然的回避冲突的倾向——没有人喜欢面对冲突的紧张情绪,特别是一些天生气质方面对于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型的孩子,这个时候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就很有必要了

    一般孩子到了四五岁,通过不断地在社交冲突中的练习,慢慢地开始具备了解决冲突的能力。他们首先需要明确冲突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靠光坚持自己的立场矛盾不会自动消失。成人需要反复地向他们阐述这一点,再加上他们自己的现实经验,才会开始有了思考解决冲突问题的意愿。

    天知道我的三岁到四岁的班里有多少就是喜欢较劲不愿协商的小家伙们,玩具都快被扯两半了都还不愿撒手!

    等有了解决冲突的意愿之后,他们才会开始在成人监督下使用社交准则。这些准则需要被多次反复练习,才能被他们熟记于心,例如分享,例如按顺序轮流,例如说歌谣来确定谁是第一个玩新玩具的小朋友。这个年龄基本上要到幼儿园中班,表达能力和社交情感能力同时加强之后。

    有了意愿,又在“社交工具箱”中有了一定的“工具”,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再每次一有矛盾就跑来向老师或者家长报告,我们做老师的就会先问问他们,有没有跟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果连“Stop”都没说就跑来报告的,就会被我们“退回去”——该说的都说完了不管用再来找吧~

    成人如果这样有意识地培养鼓励孩子直面冲突的能力,到了六岁左右他们就基本上能自动解决很多简单的社交冲突了。

    成人还容易出现的一个过度介入孩子的社交的普遍情况,就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影响正在社交中的孩子

    例如我们班上的一个有些害羞的小女生,在刚开学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玩,她的妈妈希望我们老师多帮助她与朋友们一起玩,我告诉她通过观察她的女儿目前是真没兴趣跟别人一起玩;后来慢慢的进入了群体,出现了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状况,她的妈妈又担心女儿受压抑,希望我们干预。

    对于这个时刻关注女儿的妈妈,我的建议一直都是,她还没有意愿——她之前没有意愿与他人社交,现在也无所谓发不发出自己的声音。等有意愿了出现困难了才会是真正需要成人帮助的时候。在那之前,我会一直关注她的社交行为,并找适当的机会鼓励她。

    后来这个小女生在进入学校三个多月后,才出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冲突——只希望喜欢的小朋友跟自己玩,而另一个小朋友希望大家一起玩。事情发生的时候她非常紧张,因为不想让另一个小朋友加入而哭了起来。我看到的时候立即介入(其实再早一些在她们起争执无法解决的时候介入更好),帮助她们划清了界限,并向妈妈汇报了情况以便于她在家中在孩子复述事件的时候再次引导。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观念来判断孩子“应该”具有的社交状态,例如退缩了会被说“你怎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啊”,或者“快去玩那个玩具”。更有甚者,全程参与孩子的社交,不是出现了困难和问题才引导,而是不断地督促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受欺负,甚至贸然教育对方的孩子,彻底扰乱了孩子自己的社交节奏。

    这种介入,不是出于孩子的需求,而是出于成人自己的需求,对于孩子用自己真实的社交体验做自己的选择来说,实在是没有任何好处。

    通过以上的阐述想必大家也清楚了,成人该不该介入的原则其实就是,看在冲突中的孩子是否具备处理这个矛盾的能力

    孩子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或者本身还不具备某项社交技巧——工具箱里没有工具的情况下,确实是没有能力解决冲突。这个时候成人如果不介入,孩子是无法靠自己产生合适的解决方案的。这就失去了让孩子通过冲突学习社交技巧、发展其社交情感能力的意图。

    所以总的来说,年龄小不具备基本社交能力、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冲突的年龄小的孩子,需要成人密切的关注和相对频繁的介入;而年龄相对较大、已经具备基本社交能力的孩子,则需要更多地被鼓励“孩子的矛盾要自己解决”。

    此外在社交中对孩子进行引导以及介入冲突的基础是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不了解真实的冲突过程,不了解孩子目前所拥有的是什么样的“工具箱”,光有干预和引导技巧,很难准确使用。幼儿园年龄的孩子很难靠口述说明整个事情经过,我们做老师的一般都需要经过几次对相同冲突的反复观察,才能确定如何介入,以及如何引导冲突双方。

    成人在解决孩子的社交冲突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光是“必须插一脚”,还得是“如何适时而适当地插一脚”。否则就算是孩子之间的丛林法则也比被成人的观念和情绪扭曲的不通畅的能量来得好,因为后者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羞愧感和内疚感,影响孩子特别是社交情感能力的正常发展。


    居然用了一整篇阐述成人介入孩子社交过程的时机!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实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其实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至于引导和干预的方法,我想了半天最好的表述方式还是用案例分析,因为实战性强,每个具体情况都有其相对适合的引导方法。所以下一篇敬请期待《看晓薇老师如何处理各种社交冲突》。

    你对于介入不介入孩子们社交冲突的问题或者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欢迎与我在留言中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要让他们自己解决?小心你可能在培养“丛林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vg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