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什么意思呢?
这是孔子讲的四条做人的标准,道,德,仁,才兼备,四条。
“志于道”,是有志于大道。儒家讲学习,做人,做事,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不管做什么先选定方向。
《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怎能安,安而后能虑,最后才是虑而后能得,前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是干啥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知道自己要去哪,这个明确了,才能定,就是志有定向,方向明确,才能开始起步,
这是志于道,先问问我的志向是什么,各种焦虑不安的根源都是没有志向。有志向,就止定静安虑得了。
“据于德”。“据”,衣据,凭据,根据。根据德的标准来行事。
郑玄注解为三德:至德,敏德,孝德。至德。至德,是中和之德,致中和,包容万物,厚德载物,这是最大的至德。敏德,敏于行的敏,仁义顺时,有仁有意,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死板。孝德,尊祖受亲,首先是对自已家里人好,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这个“据于德”,今天社会普遍的,是对别人据于德,把那道德标准无限拔高,去要求别人,打击别人。对自已呢,不太注意,天生认为“缺德”那都是说别人,不知道自已缺。不要去要求别人,也不必把自己拔得太高,成了道学先生。
在德的标准上,我们一定要先主观,再客观。凡要求别人的,客观的,先要求自已,主观一下,看看自已能不能做到,认真想想自己能做到的标准范围,把这个要求自己的标准确定下来,按这个范围去据于德,就比较据得住,这就是你的“道德根据地”。
“依于仁”。“依”,依从,依靠,始终一颗仁心,不离开仁。“仁”,爱人悯物,对他人有关爱之心,时时事事为他人着想。对其他生命,物件,也有一颗仁心。离开办公室随手关灯,不伤害小动物,这都是仁。
“游于艺”。“艺”,原意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儒家要求必备的枝艺。今天的职业社会,就各有各的技艺。这里的游,一般解着游憩,闲暇无事之时,以六艺为乐,陶冶情操的意思。
现在年轻人闲暇无事之时,以手机游戏为乐,消磨大好时光。完全忘记了学习。
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网友评论